动态   |   2025-02-18 收藏 0 1


图片8.png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要求,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在2025年春节期间(1月7日(腊月二十三)——2月12日(正月十五))组织开展“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



结合近四年来的活动经验,市非遗中心联合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广播”新媒体,深入挖掘地域特色,选取和本地“年文化”相关的7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杨柳青木版年画、杨柳青剪纸、马家熬糖制作技艺、尚记真丝绣绒制作技艺、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春城花式面点制作技艺、同和居打卤面制作技艺等涵盖国家级、市级和区级层面的非遗项目,进行实地取景拍摄,记录传承人的制作过程,突出技艺精髓,剪辑创作10条短视频,以民俗专家画外音讲述的形式,串联起天津百姓的过年场景,展现“津味儿”年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7.png

节日期间,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带动站内互动话题,累计播放量达12万余次,让网友在“云端”感受和分享过年的喜悦,唤起人们对年俗文化和非遗技艺的回味与守护。


“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活动已连续举办4年,依托本市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展示和非遗传承实践活动,透过真实、鲜活的镜头语言和拍摄视角,呈现家家户户过大年的欢闹场景,在辞旧迎新和祈福祝愿的氛围中延伸着独特的文化寓意,让广大群众领略非遗之美,享受非遗之乐。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



投票专题
滨海新区文化艺术普及民众需求调查问卷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