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云览黄南》,带您走近同仁“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仁,即藏语中的“热贡”,意思是金色谷地、梦想成真的地方。在这片安多藏文化源生地,到处有寺院、佛堂。正是受佛文化影响,热贡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热贡艺术发源于公元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藏传佛教经过一百多年的灭绝后重新兴起,也就是藏传佛教中经常说到的“后弘期”。
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起伏,藏传佛教的美术风格发生了转变:不再专注于“本真”风格,而是在对本土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向符合当地审美习惯的方式变化。
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美术作品数量繁多,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
热贡艺术,指的是热贡地区的非遗文化艺术,其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唐卡、泥塑、堆绣、木雕、刺绣等。
卷轴画在藏语中发音为“唐卡”,因此唐卡其实就是一种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画种,通常用彩缎装裱而成。由于热贡有藏传佛教的背景,因此唐卡大多围绕此进行创作,较为常见的有释迦牟尼、无量寿、菩萨、文殊、观音、白度母、罗汉、护法神以及各时期有名的高僧等。这种画具有显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在绘画技巧上,它融合了工笔重彩,一般会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而在构图上更青睐散点透视。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把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犹如一本连环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雕塑在热贡艺术中占有显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砖刻、石刻等,其中泥塑最为发达。
泥塑分为单色泥塑和彩塑。塑像造型完美生动,神态刻画惟妙惟肖,服饰衣褶既简练流畅,又富于质感,既玲珑剔透,又雅致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又鲜艳协调,使单色泥塑和彩塑统为一体。
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艺术,是刺绣和浮雕相结合而出现的新艺术。而热贡地区的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走兽、花鸟等,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式上,然后让颜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
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粗犷中见细腻,由于主体佛像突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感。
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经书板,门楣、柱头上的装饰雕刻,也有相当量的木雕佛像。佛像一般分为单色木雕和彩色木雕两种,风格多样,刀法婉转劲利,刚柔相济,极富变化,民族特色浓厚,在热贡木雕艺术中独具一格,名扬天下。
热贡刺绣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品种,是继唐卡绘画之后的一项传统艺术。在当代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热贡刺绣是很少见到的一种艺术品,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传统热贡刺绣在黄南地区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形成深厚的刺绣文化基础。
同仁地区是热贡刺绣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其表现手法十分灵活,艺术形式多样。具有色彩和谐艳丽、线条明快流畅、针法独特活泼、绣工精致细腻的风格,给人以质朴、真实之感,艺术效果独特而别致。传统热贡刺绣作品主要靠制作刺绣唐卡及各种藏式吉祥图案、服饰、鞋帽等民族服装服饰用品上,它所反映的内容以各种花卉和佛像唐卡为主。同时,吉祥八宝图、和谐四瑞图、六长寿图、婆罗门牵象图、蒙古勇士伏虎图等传统图案在热贡刺绣作品中也有广泛应用。当然除了唐卡和传统图案外,还有山水、人物、动物等。
来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滨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