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4-06-09 收藏 0 1

1717720500484229.png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苏美尔文明在这里诞生,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3500-前32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建立城邦,国家政权出现,尤其是他们还发明了文字。文明的阳光在这块热土上显现,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曾经做出了无数惊人的发明和创造,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为两河流域和西亚的古代文明奠定了基础。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民族,在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中,共同创造了辉煌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楔形文字、滚印、雕塑被认为是苏美尔文明中的杰出成就,在《大河文明展》中也展出了不少来自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滚印和浮雕。参观时你是否也会为之惊叹,想要多了解它们一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河文明展》。

01 楔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楔形文字又名钉头字,它的笔画都是由一头粗一头细的直线构成,像是楔子或钉子。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第11块洪水泥板*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源自网络)


最初的楔形文字是刻在石头上,书写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发现两河流城下游的冲积平原,盛产芦苇和粘土,可以利用粘土制成的半干泥板作为“纸”,(这种“纸”形状有方有圆,大则几十寸,小则几寸),以细木棍或芦苇秆为“笔”在上面书写。


书写的具体方法如何?

苏美尔人通常在软的泥板上利用细线划出格子,然后书写,用手拿着泥板或是将它放在一个支架上,用握紧的三角尖头芦苇杆在泥板上压刻出所需要的符号。有时在一面写字,有时在两面都写字,其四边上也往往刻字。

书写完后将泥板拿去晒干,然后放入炉子中焙烧,使其保持固体形态以长期保存。于是这些有文字的泥板变得坚固,不能涂改,也不会腐烂,成为人类文字史中最有特色的“泥板文书”。


这种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既可以一块构成一篇独立的文章,也可以几块或几十块相连贯组成一部书。大型手稿的泥板放进一个木箱子内,通常每一块泥板的下端刻上它的顺序号码和手稿名称。为了便于寻找和阅读,上、下两块泥板往往重复一行,以示衔接。需要保密的文件,另用一块泥板盖上,以保护下面的文字泥板,还可以在两块泥板的四边接合处用软泥封住,加盖印章,成为一个泥制的“信封”。收信人收到信后,只要打碎这层薄泥片就可以看见信的内容。

楔形文字泥板(一组)

(约公元前2100年-前1600年)

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藏


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两河流域就出现了文字,最初是一符一意的象形文字,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逐渐形成了文字体系。楔形文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成为西亚国际交往中的通用文字。

它首先传到阿卡德的闪米特部落,然后又传给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加喜特人、乌拉尔图人、波斯人、乌加里特人以及小亚细亚的其他民族,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美尔文明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它是苏美尔人最重要的文化贡献,古代楔形文字在公元19世纪末被发现和破译时,它改变了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楔形文字泥板

新苏美尔时代

(约公元前2113-前2006年)

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 藏


这块楔形文字泥板出自乌尔古城,可以追溯至乌尔第三王朝第一任统治者乌尔·纳玛(Ur-Namma,公元前2110年到公元前2093年在位)统治时期,他在乌尔城为敬奉南纳神(Nanna)而建造了一座金字形神塔。泥板上面的文字是以楔形文字记载:“乌尔·纳玛,乌尔的王,他建造了南纳神塔。”




02 滚筒印章

滚筒印章,又被称为圆柱印章,是在圆柱形小石块的表面刻以阴文,在胶泥上滚转以留下印迹的一种印章。它从乌鲁克文化时期开始大规模出现,贯穿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始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见证物。


目前所知的最早滚筒印章属于公元前3400年-前2900年。印章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几何图形、动物图案、日常生活场景,还有宗教信仰或神话故事的。这些内容或一行一行排列,或围绕着一个轴心对称分布。有些印章,人物的刻画相当精致。从印章的用途上看,它开始可能是作为护身符一类的东西,后来当作私有财产的标记。

滚筒印章的流行是私有制发展的标志。这种印章以表明物主的标记压印于瓶罐、箱柜、门窗的封泥上。它广泛用于商业贸易。由于这种印章在日后的苏美尔、巴比伦时期都很流行,却不见之于古代东方的其他文明,所以它便成为表示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物证之一。

印章(一组)

(约公元前2750年-前1800年)

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 藏


滚筒印章标志着个人社会地位或身份以及个人财产等权利被认可和保护,标志着社会已经具有所有权等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印章(一组)

(约公元前2750年-前1800年)

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藏



展厅中展出的一枚印章,场景中描绘了一个赤身的英雄,手臂挽住了两头公牛,牛头冲着他的身体。一个有着牛腿的男人右臂擒住了一只山羊,左臂挡住了站起来的公牛;公牛被一头狂暴的狮子贯穿。

都灵皇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一时期的印章大多来自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和南部,即今天的伊拉克巴古拜附近的卡法迦遗址。

找找看这个画面出现在哪枚印章上吧?





03 浮雕

两河流域文明早慧成熟,跌宕起伏,在历经苏美尔早期文明、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等不同时期的辉煌后,进入亚述帝国新的发展阶段。

亚述帝国又称新亚述,这一时期亚述帝国依靠强大的军队不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比伦、乌拉尔图和埃及等,到公元前7世纪,已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强大帝国。其都城尼尼微也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城市建筑规模雄伟、宫殿廊院巍峨。


亚述王宫常用大量的石板浮雕装饰,极具特色。亚述浮雕的特点是在长幅画面上描绘某种叙事场景,如历代亚述诸王的战争,用以彰显国王功绩与帝国强盛。因此亚述人的雕刻作品中多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和高大威猛的动物形象,如威风凛凛的君王、所向无敌的军队、剽悍勇敢的士兵、英姿勃发的战马、威猛强健的雄狮……


在《大河文明展》展厅中

展出着一些两河流域的亚述浮雕残块

均为宫殿墙面装饰的局部画面


石灰岩士兵和马匹浮雕

新亚述帝国亚述巴尼拔时期

(公元前669-前631年)

意大利巴拉科古代雕塑博物馆藏


古代两河流域 新亚述帝国亚述巴尼拔时期。这是在尼尼微北宫发现的一块带有浅浮雕装饰的雪花石膏板残部:一个士兵用缰绳牵着一匹戴着护具的马,牵马的士兵只剩一只胳膊。在浮雕背景中,马的后面有一个戴着头盔、穿着短上衣和靴子的亚述士兵。据推测,这一碎片描绘的场景是亚述士兵庆祝国王亚述巴尼拔二世在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游行。浮雕生动地描绘了在战斗之后,亚述军队有序行进的场景。

雪花石膏押运囚犯浮雕

新亚述帝国亚述巴尼拔时期

(公元前669-前631年)

意大利巴拉科古代雕塑博物馆藏


古代两河流域新亚述帝国亚述巴尼拔时期。这是一块带有浅浮雕的石膏雪花石板残部,出自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二世北宫浮雕墙。浮雕描绘了亚述军队取得巴比伦战争的胜利后,驱逐战败者的场景:棕榈树旁,五个女人向前走去,她们着长袍,还有人带着孩子。公元前8世纪中叶,在这样庆祝战争胜利的亚述浮雕中,押送战俘游行的场景十分常见。




好啦,本篇两河流域的杰出成就,不知道对大家的参观有多少帮助呢?在《大河文明展》中还有许多来自两河流域的精美展品,就留给大家亲自去探索吧!

还想了解什么展品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咱们下期安排!




消息来源:国家海洋博物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