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滚印、雕塑被认为是苏美尔文明中的杰出成就,在《大河文明展》中也展出了不少来自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滚印和浮雕。参观时你是否也会为之惊叹,想要多了解它们一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河文明展》。
01 楔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楔形文字又名钉头字,它的笔画都是由一头粗一头细的直线构成,像是楔子或钉子。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第11块洪水泥板*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源自网络)
最初的楔形文字是刻在石头上,书写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发现两河流城下游的冲积平原,盛产芦苇和粘土,可以利用粘土制成的半干泥板作为“纸”,(这种“纸”形状有方有圆,大则几十寸,小则几寸),以细木棍或芦苇秆为“笔”在上面书写。
这种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既可以一块构成一篇独立的文章,也可以几块或几十块相连贯组成一部书。大型手稿的泥板放进一个木箱子内,通常每一块泥板的下端刻上它的顺序号码和手稿名称。为了便于寻找和阅读,上、下两块泥板往往重复一行,以示衔接。需要保密的文件,另用一块泥板盖上,以保护下面的文字泥板,还可以在两块泥板的四边接合处用软泥封住,加盖印章,成为一个泥制的“信封”。收信人收到信后,只要打碎这层薄泥片就可以看见信的内容。
楔形文字泥板(一组)
(约公元前2100年-前1600年)
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藏
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两河流域就出现了文字,最初是一符一意的象形文字,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逐渐形成了文字体系。楔形文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成为西亚国际交往中的通用文字。
它首先传到阿卡德的闪米特部落,然后又传给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加喜特人、乌拉尔图人、波斯人、乌加里特人以及小亚细亚的其他民族,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美尔文明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它是苏美尔人最重要的文化贡献,古代楔形文字在公元19世纪末被发现和破译时,它改变了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02 滚筒印章
滚筒印章,又被称为圆柱印章,是在圆柱形小石块的表面刻以阴文,在胶泥上滚转以留下印迹的一种印章。它从乌鲁克文化时期开始大规模出现,贯穿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始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见证物。
滚筒印章的流行是私有制发展的标志。这种印章以表明物主的标记压印于瓶罐、箱柜、门窗的封泥上。它广泛用于商业贸易。由于这种印章在日后的苏美尔、巴比伦时期都很流行,却不见之于古代东方的其他文明,所以它便成为表示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物证之一。
印章(一组)
(约公元前2750年-前1800年)
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 藏
滚筒印章标志着个人社会地位或身份以及个人财产等权利被认可和保护,标志着社会已经具有所有权等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印章(一组)
(约公元前2750年-前1800年)
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藏
03 浮雕
两河流域文明早慧成熟,跌宕起伏,在历经苏美尔早期文明、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等不同时期的辉煌后,进入亚述帝国新的发展阶段。
亚述帝国又称新亚述,这一时期亚述帝国依靠强大的军队不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比伦、乌拉尔图和埃及等,到公元前7世纪,已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强大帝国。其都城尼尼微也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城市建筑规模雄伟、宫殿廊院巍峨。
在《大河文明展》展厅中
展出着一些两河流域的亚述浮雕残块
均为宫殿墙面装饰的局部画面
好啦,本篇两河流域的杰出成就,不知道对大家的参观有多少帮助呢?在《大河文明展》中还有许多来自两河流域的精美展品,就留给大家亲自去探索吧!
还想了解什么展品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咱们下期安排!
消息来源:国家海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