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画,亦称麦秆画、麦秸贴、麦秸剪贴,是采用废弃的小麦秸秆,经煮、染、刮、拼、剪、烙、贴、裱等多道工序加工制成的环保型传统民间艺术品。
麦秸画内容多为反映地域民风民俗的吉祥图案和人物、花鸟虫鱼、风景。该艺术最早始于隋唐时期,明清时较为兴盛。清末民初,民间尚流行此艺的地区有广东潮州、河南南阳、天津津南。
刘玉德自幼受其父刘宝珅影响,钟爱剪纸和秸秆剪贴,用麦秸、玉米秸、高粱秸剪贴《五福捧寿》《多子多福》及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民俗图案。
刘玉德之子王天庆近二十余年不断对麦秸画技艺探索创新,逐步提高,终使其成为独具津门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并在此基础上新创玉米皮(棒子泡)画。
麦秸画的主要原料是废弃的小麦秸秆,原本烧掉或丢弃的乱草,经加工变成美化环境,提高生活品位的艺术品。不仅变废为宝,还丰富了人们生活的艺术内涵,具有重要欣赏价值。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