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改编自普利策奖获奖传记作品《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基本还原了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生前的诸多历史事实,将这样一个20世纪传奇人物的双重悲剧——命运悲剧纠缠着社会悲剧——呈现给了观众。泰图导读今日向您推荐
《奥本海默传: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Robert Oppenheimer》
《奥本海默传: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Robert Oppenheimer》
(美)凯·伯德,(美)马丁·J.舍温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K837.126.16=533/2
三楼借阅区50架B面1列05层
不仅仅是物理爱好者的盛宴,电影《奥本海默》中的很多镜头背后都有很大的信息量,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在《奥本海默传》中都可能对应一个故事甚至一个章节。
「曼哈顿计划」: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铀计划”。1941年末,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美国参加二战的战略方向却和引发美国参战的原因背道而驰,美国并没有首先将战争对象设定为日本,而是设定为德国。美国对于当时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有一个基本判断:德国主攻,日本主守,而意大利属于德国的帮凶;日本偷袭珍珠港本身并不是从进攻战略出发的行动;德国的目的是要控制整个欧洲,一旦德国控制了欧洲,日本就将很容易控制亚洲,美国将失去在欧亚大陆上的自由贸易权利,将沉重地打击美国的资本主义。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Manhattan Project)。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这一计划。为了使原子弹研究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凭着他的才能与智慧,以及他对于原子弹的深刻洞察力,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命,才使他在日后赢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奥本海默鼓励科学家们大胆地讨论原子弹的有关科学问题,注意倾听任何人的意见,掌握着整个实验进程。有些参与核研究的物理学家后来回忆说,他们自己甚至都不如奥本海默清楚自己工作的细节和进展。在很多问题上,都是由于奥本海默的决断才取得突破,保证了原子弹研制时间表的执行。奥本海默在科学家、普通职工和政府官员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洛斯阿拉莫斯素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营”之誉,人们称奥本海默为这个集中营的“营长”。奥本海默没有获过诺贝尔奖,却拥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他的组织才能与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1945年9月9日,奥本海默和格罗夫斯重回核爆试验场,站在托载原子弹的铁塔的残骸旁边。
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了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放了名为“胖子”的原子弹,促使日本投降,结束太平洋战争。核武器的横空问世,不仅促成了二战的结束,也成就了战后的冷战格局。可以说,从原子弹诞生之日开始,整个人类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变化。
世界首次核试验代号“三位一体”通常认为其得名于奥本海默引用的约翰·多恩诗句,释放出的威力相当于2万吨黄色炸药
「奥本海默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态」: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敏感复杂、充满矛盾和悲剧的天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出身富裕的纽约犹太人家,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小时候他被誉为神童,在中学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进行毕业致辞。进入哈佛化学系后,别的同学一般只选4门课程,他选了7门,还抱怨“作业太少”。他只花三年时间就以“优秀”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大学毕业后,奥本海默来到欧洲留学,开始关注物理。先是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奥本海默本来申请的导师是欧内斯特·卢瑟福(被称为法拉第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但卢瑟福没有接受他的申请,后来他的导师变成了卢瑟福的博士生布莱克特。这里与他之前的学术经历大相径庭。剑桥重视实验物理,而他的长处在于理论。当他尝试进行实验时,发现自己连两根铜线都焊接不好,这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这段时间,他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因患抑郁症饱受困扰。在一次极端的冲动中,他甚至在导师布莱克特的苹果里下了毒。电影中,导演为了让剧情连贯,将受害者改成了物理学家玻尔。幸好这次毒杀未遂,但学校立即采取行动,要求奥本海默接受治疗。他的父母带他去了法国巴黎看心理医生。后来奥本海默受玻恩(量子力学奠基人,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引荐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奥本海默对量子物理学的贡献最著名的工作是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是与其导师玻恩合作完成的。在哥廷根大学,奥本海默发表了多篇影响深远的研究论文,遇到了当时全世界物理学界的顶尖天才们,这段学习生涯对奥本海默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让他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1927年23岁的奥本海默在玻恩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
「人生转折」:在1929年到1933年期间,美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奥本海默对劳工感到同情,并对工会和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他周围的很多人加入了共产党,包括他的前女友和妻子、弟弟、妹妹、朋友和学生。在1936年,他遇到了女朋友吉恩·塔特洛克,据说她是奥本海默左翼思想的引路人。奥本海默与共产党展开接触,并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这些行动都被联邦调查局注意到了,为奥本海默未来的政治悲剧埋下了伏笔。至于奥本海默自己是否加入共产党,据资料记载没有确凿证据。1939年,奥本海默与吉恩·塔特洛克分手,同年8月,他认识了凯瑟琳·普宁,后来成为他的妻子。1930年代末,奥本海默参加了支持左翼事业的活动,向西班牙内战中的反法西斯力量捐款,并订阅了左翼报纸《人民世界》。二战结束后,奥本海默受到杜鲁门总统的接见。奥本海默说他的手上沾满鲜血,这是他内心的诉说,然而这样的话语显然不是杜鲁门总统愿意听到的。二战结束后的同年11月,奥本海默曾说,核武器“按照我们成长的世界的所有标准来说……都是一种邪恶的东西”。战后,奥本海默于1947年成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并在新成立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中获任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一职。他利用这一身份游说国际社会对核技术进行管控,防止核扩散,进而避免美国与苏联发生核军备竞赛;他还反对美国政府推动氢弹研发,相关观点激怒了不少政界及军方人士。
在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后,有关“曼哈顿计划”被苏联情报部门渗透的安全调查,让奥本海默面临各种政治迫害,使他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转折。
第二次红色恐慌期间,奥本海默的立场及其过往与美国共产党的关联,最终导致他在1954年4月5日-5月6日,被秘密审判,安全许可在1954年遭到撤销,意味着他无法再直接影响政治。他和家人的生活,电话和书信被政府监听长达13年之久。不过,奥本海默仍继续演讲、写作及研究物理。1963年,他获颁恩里科·费米奖,形同平反。1967年,奥本海默死于喉癌,终年62岁。2022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推翻了195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撤销罗伯特·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正式为奥本海默平反。
「奥本海默自有其矛盾和性格多变的复杂性,绝不仅仅是一个受到政治迫害的科学家这么简单」:他对宗教尤其是印度教的兴趣和哲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对科学教育的推动,神秘且傲慢的个人魅力,以及对政治的理解与参与让他绝不是一个能用单一维度衡量和评价的人。
他是核武器的发明者,又是禁止核武器的倡导者;
他坚决反对军备竞赛,却因此遭受政治家和官僚的压制;
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又被恶意诋毁;
电影的最后一幕,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
“有朝一日,他们折磨够你之后,会让你发表演讲。给你颁发一枚奖章。拍拍你的后背,告诉你一切都被原谅了。只要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这是为了他们。”
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
转载自泰达图书馆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