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韵
重要建筑的
北塘古镇
前世今生
岁月,在斗转星移中不断前行
一个回眸,便成了风景......
北塘的演变
八百多年前北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它携带着大量黄土高原的泥土,冲积出一处三角洲。其形成的三角洲前缘,北塘就位于黄河冲积三角洲前缘上。
宋代北塘为辽国疆土,北塘及以北的宁河一带就是辽宋交兵的古战场。宋朝忠良杨家将和奸宄潘仁美的斗争就发生在这里。
元代末年北塘已有人迹,在夏秋两季有人来此捕鱼或煮盐,明永乐二年(1404年)形成北塘村落。明初开始了大规模移民,称之为“燕王扫北”。
嘉靖(1522)后改名“北塘儿沽”,北塘地名由其演变而来。万历年间(1573---1620)已发展为沿海重镇。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航运业渔业也得到发展,北塘逐渐繁荣起来。清末北塘“系海船出入之所,一大村落也。”“村民皆以渔盐贩粮为业,洵为富庶之乡,”“设卫增兵巍然重镇。”
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航运势力进入,冲击了民族航运业,北塘航运业萎缩。原从事航运业的船只转为渔业,北塘渔业快速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渔业重镇。
2008年北塘进行全面拆迁改造,重新规划,建成了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城镇。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个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北塘古镇重要建筑的
前世今生
01
南墙(门口)
北塘古镇城墙以北塘南墙为原型建造。清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入侵大沽口后,土匪蜂起,大沽百姓遭其抢掠。北塘有志之士陈鸿翥、张文诰、李廷模,提前倡捐筑建北塘南墙。挑挖壕沟,筑建围墙,上置枪口炮洞,土匪望而退却,保乡土一方平安。
同治八年(1879),再加修整,疏浚壕沟,增高城墙,添置器械,设炮洞二十座,枪洞七十座,北塘南墙威名远扬。宁河县官员吕凤岐赠“倡义保安”匾额一块,予以表彰。
重建后的北塘古镇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花草点缀,内设店铺,楼梯,上有过桥、马道,居高可览古镇全貌。它凝聚着历史,具观赏、商业功能,更是北塘古镇安定祥和的象征。
02
凤凰街
凤凰街位于北塘古镇正中,两侧典雅的明清式建筑以此为轴线向东、西展开,象一只张开翅膀的大鸟,街区布局特殊。传说一条源自蓟运河的小河,横穿北塘,人们沿河而居,密布商号、渔店、客栈,具有典雅的水乡风韵,又像城镇繁华兴旺,中部建一桥,人流如潮,车水马龙。
一年发大水,泥沙堵塞小河口,河水变臭,流行瘟疫,夺走不少人生命。其中一位叫凤凰的姑娘,灵魂化作一只大鸟,每日衔泥填堵小河,小河终成为一条大街,消除了瘟疫。为纪念这位善良的姑娘,这条街叫作凤凰街。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绘制的《宁河图说》中有凤凰街标志,并标有“大桥口”注记。1956年北塘建设下水道,挖出原桥的木桩。凤凰街记录着北塘演变的历史。如今的这条凤凰街,汇集了众多海鲜餐饮,也叫“海鲜一条街”。
03
观澜书院
清代宁河县书院隔两河距百里。北塘道光己酉优贡陈梅,多有义举。光绪元年(1875)年逾八十,为北塘学生不再求学艰难,提倡建立北塘书院,得一致赞成。即命其侄孙陈学曾代为筹办,拨船商公款三百金建成村镇书院,为宁河县首创,谦称“书乡文社”。学生每月两课,延师以定甲乙。文社供一茶一饭。给以津贴,资助家境不佳的学生科举应试。由此北塘文风日盛,科举多有成名。
明清以来,北塘塾馆林立,有私塾200多间,以为当地育才。陈鸿翊家自设塾馆、高庚恩家世代书香门第、倓虚法师和法本和尚在北塘就读私塾、黎元洪在北塘经私塾启蒙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文人墨客,咏诗题记,留有大量辞赋文章。教育兴,才有北塘古镇人才辈出,共出了128位进士,此处仅是北塘古镇文风发达的一个代表,亦被美称为礼仪之乡。
为纪念“谨庠序之教”的古训,特以清代特征和哥特风格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观澜书院反映北塘教育,感受文风日盛的北塘历史风貌,观澜书院是北塘清代文化教育的象征,是北塘古镇一大耀眼亮点。
04
北塘炮台遗址
北塘炮台遗址位于塘沽区北塘镇蓟运河口南、北岸及周边沿海地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重修。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炮台后,从这里出发兜袭大沽口炮台,而后进攻北京。咸丰皇帝被迫出逃,圆明园被焚。
1862年至1899年间(同治、光绪时期)清政府又多次维修。至“庚子事件”前已有五座营盘、三座大炮台。1900年6月17日,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攻占,继而天津亦失陷。驻守北塘炮台的清军孤军御敌,多次击退以沙俄为主力的八国联军的进攻,后在李鸿章令下撤退。北塘蓟运河口自宋、辽、金代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塘炮台作为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在抵抗列强入侵时发挥过重大作用。现存遗址是遭八国联军破坏、又根据《辛丑条约》有关条款拆毁后的遗存。北塘炮台遗址列入塘沽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塘炮台历史悠久,近代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作为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为抵御列强入侵发挥过重大作用,是研究我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实物依据。
05
双垒广场
双垒广场沿用清代《宁河县志》中宁河八景“北塘双垒”之名,在东大营遗址仿清代洋务运动时北塘炮台建造。
东大营为“北塘双垒”右营,明嘉靖年间(1522-1567)为防倭寇所建,是天津最早的海防设施。后废置成为观赏北塘“海天东胜”之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直隶通永镇移驻北塘,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重建,作为大本营。同治十年(1871)李鸿章改造,达近代军事先进水平,为渤海防御体系重要组成。光绪二十七年(1901)根据“辛丑条约”拆除,仅存遗址。它经历了近代几次重大事件,联系着二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双垒广场再树北塘炮台雄风,又增服务设施具现代风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学习、观赏、表演多功能景点。
06
戏楼(位于凤凰街)
自古北塘有每逢节庆佳日搭台唱戏风俗,流传关羽诞辰为农历五月十三,必定在关帝庙前广场搭台唱戏三天。传说清同治十三年(1874)驻北塘东大营通永镇总兵唐仁廉陪母亲看戏,人流如潮,冲垮戏台,险酿成祸。唐仁廉遵其母意愿,在关帝庙前广场建造起砖木结构的戏楼。从此戏楼成为北塘民众娱乐、集会的场所。北塘喜好京剧者众多,也成了他们展示才艺的地方。在北塘地方执政的正直清廉官员,离任时北塘人要留下其靴子挂在戏楼前,以示爱戴。首个挂靴子的官员即是唐仁廉。
北塘古镇新建的戏楼(凤凰街区域)沿袭了北塘淳朴的民风民俗,营造出北塘古镇的文化氛围。
07
福隆大厅
(位于凤凰街)
福隆大厅由清代北塘乡绅李廷模建造,高雅华丽,具有清代王爷府规制,为沿海村镇首屈一指。前厅高悬“福隆天地”匾额,被称为福隆大厅。
道光十一年(1841)科尔沁郡王爵僧格林沁视察北塘海防,偶见福隆大厅非常惊奇,欲办李廷模犯上之罪。李廷模巧辩预知僧格林沁定会亲赴北塘,这是提前为他建的下榻馆驿,免受了牢狱之苦。以后福隆大厅辟为官驿和署衙,成为京城官员来北塘下榻和议事的处所。据说咸丰九年(1859)英法联军第二次入侵大沽口遭惨败后,直隶总督恒福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在此签字换约。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后,烧毁了福隆大厅,以后原址一直闲置,称为“二地”。现仿原福隆大厅而建,再现了北塘历史风貌。
08海鲜舫(清河会馆)
北塘渔业发达,盛产鱼虾,更有名贵品种。北塘海产遍及津京,远到华北、东北各地,明清作为贡品供皇家御膳,北塘海鲜美名传扬。原北塘河边是繁荣渔业码头,渔店连连,渔船成行,河岸新卸下鱼虾成片,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渔业是北塘古老的行业,历史悠久。而明代到清初实行海禁,其间渔业发展迟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后,北塘渔民营造大船,生产范围涉及远海。渔业生产飞速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创造了丰富的渔文化。
清河会馆(海鲜舫)建在原北塘繁荣渔业码头原址,布局如船,沿袭了北塘渔业历史,映射出历史上北塘渔业的繁荣。
消息来源:北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