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12-04 收藏 0 2

微信图片_20221015220043.gif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谓困厄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古画里的兰

写意如咏怀,绘意如言志。
在万千意象中,兰花以绰约多姿的外观、刚柔并蓄的气质,成为了具有高雅圣洁、坚贞爱国等美好品格的象征。
南宋画家赵孟坚笔下的《墨兰图》,将俊雅脱尘的神韵彰显得惟妙惟肖的同时,也于画间袒露了一种心声:

墨润纸上香郁馥,心中有兰花自开!


图 | 南宋·赵孟坚《墨兰图》卷,纸本淡墨,34.5×90.2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太宗“善草、隶、行、八分、篆、飞白六体,皆极其妙,而草书尤奇绝”,宋徽宗开创“瘦金体”。

受时代和家族的艺术熏陶,出身宗室的赵孟坚钟情书画笔墨。


图 | 北宋·赵佶《祥龙石图》卷(局部),绢本设色,53.9×127.8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赵孟坚擅水墨画,尤擅以墨绘兰与白描水仙。

《图绘宝鉴》评赵孟坚的画:“清而不凡,秀而淡雅。”


墨兰——萌芽

有一种说法认为,赵孟坚开创了以墨画兰的流派。但据学者考证,最早有文献记载作墨兰者为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米芾。


图 | 北宋·米芾《珊瑚帖》页(局部),纸本行书,26.6×47.1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南宋邓椿《画继》中记载,“公(米芾)之书法流传四方,独于丹青诚为罕见。予正在利州倅李骥家见两画……,其一乃梅松兰菊。相因于一纸之上,交柯互叶而不相乱,实旷代之奇。”


墨兰——发展

赵孟坚在《康不领此诗,又有许梅谷者仍求,又赋长律》一篇中写道,“从头总是扬汤法,拼下工夫岂一朝?

此处“扬汤”是两位南宋画家。扬为扬补之,擅画墨梅,一说其在画墨梅之余也画墨兰。扬补之将之前多用于描绘人物的白描法用在了画梅中,形成了以细笔勾线圈花的画法。


图 | 宋·扬无咎《四梅花图》卷(局部),纸本水墨,37.2×358.8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汤即汤正仲,是扬补之的外甥。他师承了扬的技法,但又加入了自己的革新。
时人以水墨作画,多用墨画花,成“白地墨花”。汤正仲则以墨笔勾勒花型,之后将墨稀释的铺在空地,空出花的形状,形成“墨地白花”。

这种技法被称为“倒晕法”


图 | 南宋·汤正仲《梅花双鹊图》(局部),纸本设色,141.5×64厘米 | 现藏于上海龙美术馆

“扬汤法”便是扬、汤两人绘画特色。

赵孟坚继承了这套技法,并加以改良和发展,融入了自己在墨画方面的想法与创新。

他对“扬汤”的继承主要体现在绘画技法上面:赵孟坚仍选用了水墨作为绘画的演绎载体。扬补之以墨作轮廓、空白为花型,汤正仲以墨作外廓、圆圈勾勒作花型。赵孟坚融合了两人的技法,发展出“双钩勾勒法”

传承,不外如是。


墨兰——合

《墨兰图》笔致清雅流畅,灵气逼人。画面上绘墨兰二株,呈放射状的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


图 | 南宋·赵孟坚《墨兰图》(局部)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短短二十八字展现了赵孟坚孤高脱俗的思想境界。但落款的行书稍显青嫩,有学者认为应是其早年之笔。


图 | 南宋·赵孟坚《墨兰图》(局部)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墨兰运笔柔中带刚,花朵及兰草叶均一笔点划,土坡用飞白笔轻拂,略加点苔。兰叶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浓,变化含蓄,形成墨色对比。一笔有宽有窄,以示兰叶正侧翻转;墨色有浓有淡,以示兰叶阴阳向背;笔迹有干有湿,以示兰花根茎叶梢的老嫩交错。
赵孟坚笔下的这一丛兰,虽为水墨,但格调高雅,“远胜着色”。

正如大自然中的兰草劲拔挺立,其盛开于山涧,典雅圣洁,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本真的美好。


君子如兰


图 | 来源于央视网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兰以俊秀风姿示人,袅袅婀娜,呈露修长劲健的茎叶。无论悬于石壁或独长于山谷,兰草都不卑不亢,在勃然奋励中散发冷风清香。
绘兰喻人,咏兰立德。
中国人爱兰,亦如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兰明志,映现自强不息、忠贞不渝的傲骨。

这便是这株兰花可以盛开八百载的原因——笔墨间是艺术文化的底蕴,在君子心中,这是胸怀兰心般的蔚然长盛。



结语


兰花舒展枝叶,

尽显坚韧不拔之姿态。

有志者夙夜匪懈,

以期回应雄心壮志。

谁戏兰草自香馥,

安知无愧鉴本心。




来源:央博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