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11-19 收藏 0 3

微信图片_20221015220043.gif


滨海人物志



古语说,人杰地灵。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因地灵而人杰。

滨海新区生态城所在的百里盐碱滩,正是因地灵而人杰。现当代,从这片盐碱滩走出去的艺术家、学者格外地多。他们中,有享誉全国甚至国际的画家、书法家,有著名的戏曲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也有著名的学者专家,可谓群星璀璨,光耀故土。

《滨海人物志》栏目,通过连载的方式推介他们的事迹,让更多的滨海人了解滨海、热爱滨海,更加以作为滨海人而自信、自豪,并以更高的热情为美丽滨海的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盐业历史文化的守望者阎承遵

继197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汉沽盐场工人诗集《春从盐工心里来》之后,1979年,又一本《盐田诗歌》再次问世于汉沽这个有着千年制盐历史的滨海小城。虽然它是一个油印版本,印量奇少,至今鲜为人知,却不影响它在盐文化史上的存在感及其历史价值。这本诗集的编辑整理人,就是汉沽地区较早介入盐业历史文化收藏和研究的实践者——阎承遵。


笔耕不辍,学术斐然

阎承遵(1933——2015),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金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50年12月考取旅大文工团抗美援朝文艺后备队。1951年4月,转入天津长芦盐务局盐务缉私部队文工团。翌年,因全团转业,进北京中央财政学院预科班进修一年。1953年9月,分配到汉沽盐务管理处(长芦汉沽盐场前身),先后在人事科、教育科、《盐务通讯》报社、团委工作。1958年5月,调入中共汉沽市委《汉沽报》任记者,期间采写汉沽农工商各业新闻及通讯,并拍摄了大量实景特写照片,为记录地方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档案。1959年9月《汉沽报》停刊后,相继于团区委、区革委会、区农林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办公室、区人大、区市容委等单位任职。

1979年,适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拨乱反正”后的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迈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


阎承遵为《盐田诗歌》所作的序言

当时,供职于汉沽区革委会农渔办公室的阎承遵,正是已过不惑、何知天命之龄。在那个充满理想之光的年代,很多普通人都有一种朴素而崇高的追索:我能为祖国做点什么?的确,国庆30年的大庆之日,同样令阎承遵心驰神往。来汉沽工作近30年,深沉厚重的海韵盐魂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他,也让他从内心自觉升起一种传承盐渔历史文化的使命担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一个想法逐渐清晰起来,就是用自己多年来收集的涉盐资料,编辑一册写盐业、唱盐田、咏盐工的诗歌集,为祖国30岁的生日献礼!

这年4月,经过阎承遵精心的编纂,这本《盐田诗歌》终于结集成册。他为诗集撰写了序言,并对一些盐业专用名词作了注释。同时采取油印方式,制作了为数不多的复本。

《盐田诗歌》油印本,为16开,包括封面、目录、序言、正文在内,总计70页,共选编流传于天津、山东、广东、浙江、福建、河北、辽宁、吉林、山西、四川、西藏、青海等地的诗歌99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盐业历史和新中国制盐工业的发展。他们的作者,大部分是盐工和盐民,也有从事盐务工作的干部和业余作者,还有专业作家和诗人。只是所有作品,在文末标注了发表及流传的地域,均未署作者姓名。

 阎承遵在诗集序言——《写在前面》中评价:“这些诗歌都是从制盐工业生产实践中流露出来的心里的声音,有的很感动人,令人鼓舞,感到广大盐工盐民的劳动智慧真像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滚滚流不尽。”



笔耕不辍,学术斐然

阅读这些诗歌,既可以看到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等不同制盐工艺的差异,感受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可以看到解放前后盐业的发展变迁,体验特殊的政治语境;还可以看到诸多来自民间的鲜活语言,品味浓郁的艺术风格。

比如,西藏的《盐湖》:“我的家乡在天湖边,那儿遍地都是盐。幽深的湖水似蓝天,洁白的盐堆像云团。”文字轻灵如画,使藏区盐湖的深邃之美跃然纸上。

山西的《新旧盐池》,用风趣上口的民谣写法,唱出了盐工经历新旧社会的亲身体悟:“过去下到盐池滩,好比犯了重罪下了监。每天吃苦受饥饿,干得少了还得挨皮鞭。受尽苦难干一年,算来算去几文钱。有心不干回家转,可怜盘缠都凑不全。现在走进盐池滩,像似到了西湖边。风光景好吸引人,还产各种国家宝:有硝有盐有硫酸,还有氯气和烧碱。盐工生产大改善,产量日日插云端。”

广东的《莺歌海》(莺歌海盐场现属海南省)写道:“好一片,莺海盐田,一望无边。岛上宝,又一件,祖国财富真无限。从前此地食无盐,如今银粒堆成山。鼓干劲,争上游,大地之盐胜蜜甜。”诗句跃动,富于节奏感,由衷表达翻身盐工庆丰收的喜悦之情。

天津的《筑盐坨》分为三章,《过去》:“残月挂西坡,盐工筑盐坨。千斤盐筐肩头搁,脊背成罗锅。”《昨天》:“朝霞映天红,英雄数盐工。小车来去快如风,盐坨高入云雾中。”《今天》:“机器震天响,拖轮岸边排。千架万条输送带,不尽白盐滚滚来。且看大坨随风长,盐工拍手笑开怀。”通过时空的切换,展现盐业生产摆脱纯体力劳动,阔步向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辑入《盐田诗歌》的作品,其途径来源,一是大跃进年代部分省市自治区出版的民歌选集;二是多年来散见于各地报刊中的有关诗歌。可以说,诗集的问世,沉淀了阎承遵20多年的苦心收集,也是对建国30年来我国盐诗创作的一次总体检阅。

参加中国市容报全国记者站工作现场会


在多年的不懈追求中,阎承遵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坚持取法乎上,时常与国内盐文化专家学者交流观点,碰撞火花,相互启发。2004年9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张银河编著的《中国盐业诗歌》,该书辑录的作品,上迄先秦,下至当代,堪称中国盐诗之集大成者。阎承遵随即致函时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召县盐业管理局副局长的张银河,表达了自己真诚的祝贺,并就有关学术问题同对方作了愉快的交流和探讨。

1991年,阎承遵在《盐业史研究》第3期发表论文《长芦盐场沿革概述》。该文侧重于长芦区所属各盐场兴废更替的演变,对长芦盐场及相关盐政的历史沿革作了深入探讨,提出长芦盐业史八个分期(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之说。如今,此论及文中诸多数据为史学界所推崇,更被高校博士生论文及盐业史学术著作屡屡引作圭臬。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阎承遵注重从汉沽悠久深厚的盐渔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他撰写的《我国盐区文化概况》、《汉沽城市建设与环境初探》相继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引发一定反响。另一篇《芦盐文化研究概述》,以大量详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梳理了长芦盐业在文化层面推进社会发展的史实。该文入选2012年中国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其史学、学术价值和标本示范作用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阎承遵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盐务通讯》搞采编开始,就注意广泛搜集涉盐资料,从点滴积累,到万涓成河,再到爬梳剔抉,为守护汉沽这个中国海盐制造业重镇的千年传承,历尽艰辛而百折不回。正是他的初心不泯、砥志研思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为日后取得斐然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