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11-15 收藏 0 2

未标题-2.gif




中华

好家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华好家风——礼篇,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01

齐桓公礼贤下士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争雄,战乱不断。并且,当时中原各诸侯国也常常受到周边游牧部落的侵扰。齐国的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国第十五代国君齐桓公,看到如此乱世,立志要在自己在位期间成就一番霸业。但齐桓公也明白,要想在乱世中做出伟业,不可能只靠自己一人,因此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希望为其霸业储备更多的有用之人。

有一次,齐桓公听说自己的臣子中有一个名叫稷的小官吏很不一般,但由于其身份低微,齐桓公从未见过此人。而见过此人的都说稷是一个贤士,齐桓公便渴望能与他见上一面。

齐桓公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前去拜访稷,但那天一连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稷。随从不满地抱怨道:“大王您是一国之君、万乘之主,而稷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吏。您一天之中屈尊连着来了三次既然都见不到,我看就算了吧。实在不行,哪天您想见他了,就召唤他入宫觐见不就行了,何必劳烦大王您亲自来拜访他。”

齐桓公听后摇摇头说:“不可如此行事,真正的大贤大才之人不屑于官位和钱财,所以才会轻视自己的君主。只有那些胸无大志、不想成就一番伟业的君主,才会看不起贤人志士。即使有贤士轻视我,不在乎当官和富贵,身为君主的我为了自己的宏图霸业,也应该礼贤下士。”

就这样,齐桓公一共去了五次才见到稷。人们听说了齐桓公拜见小臣稷的事情后,纷纷感叹齐桓公求贤若渴的诚心,认为他以礼待人、爱才若渴。于是,很多人都来齐国投奔于他。还有一次,齐桓公与丞相管仲在宫里商讨征伐莒国之事,虽然事情还没有最后决定,齐国将要讨伐莒国的事情却已经在外面传得沸沸扬扬。



齐桓公听闻后感到既惊讶又愤怒,于是就把丞相管仲召进宫来,质问道:“我和你一起商量攻打莒国的事情,咱俩还没有商量出个结果,而外面却已经消息满天飞了。刚开始知道这件事的人就我们两个,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管仲听后也是一脸惊讶,然后平静地说:“我没有泄漏消息,咱们齐国肯定有圣贤之人,所以他才会知道咱俩密谋伐莒的事情。”

齐桓公听后不解地问:“会是谁呢?”管仲回答道:“请大王想一想,您与微臣商讨伐莒之事时,其间还有谁进来过?”齐桓公想了一会,猛然醒悟道:“我知道了,那天有一个下人过来送饭,眼睛一直向上看我们,肯定是他。”

当天送饭的那个人名叫东郭邮,齐桓公赶紧让礼宾的官员把他请来询问。一问才知,果然是他。但齐桓公心中仍存疑虑,认为自己和丞相商讨事情时离东郭邮很远,他不可能听到他们的谈话。




东郭邮恭恭敬敬地回答:“君子善于谋划,而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推测出来的。”“能说说你是怎样推测出来的吗?”齐桓公问。

东郭邮平静地说:“我听说君王常常有三种表情,面带笑容说明是有喜事;面色忧郁是有丧事;满面红光,手舞足蹈则是有胜仗要打。我来送饭时看到大王您精神焕发的样子,便知道一定是要打仗了。接着根据您的口形,我猜测对方可能是莒国,而且您与丞相大人交谈时手指指的方向也是莒国,这更加验证了我的想法。所以,草民才敢断定大王您将要讨伐莒国。”

齐桓公听东郭邮说完后,心悦诚服。接着连忙起身,将东郭邮拉到自己的身边与自己同级而坐,温和地对东郭邮说:“先生能够从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断定大事,果然了不起!你拥有如此才智,我想要和先生共谋大事,恳请您助我一臂之力。”

东郭邮见齐桓公不因自己身份卑微而有所轻慢,竟如此礼遇,心里十分感动,也由此认为齐桓公是一个明君,便答应下来。不久,东郭邮就被提拔,委以重任。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礼贤下士,举贤任能,常常采用他们的建议,锐意改革,没过几年,齐国就强大起来了。最后,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大地上第一个霸主,并且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

 礼者说……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作为一个君主,如果不能礼贤下士、待贤如宾,又怎么能够广揽人才、汇聚人心呢?故事中的齐桓公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并坚持身体力行,才能够获得管仲、稷、东郭邮等贤臣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伟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以礼待人,别人才会乐意帮助我们,因为粗鲁无礼的人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还想继续听故事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继续学习吧!


扫码

学习视频哦


02

孔子与礼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学识渊博,知书达礼,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他看到当时礼乐崩坏,人心不古,就决心用自己的一生去教化世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学礼、知礼、行礼的人。

孔子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对礼节很感兴趣。有一年秋天,天气阴沉,屋外寒风阵阵,就连树上残存的叶子也纷纷被吹落在地。当时年少的孔子正在窗下认真地读书,由于天气寒冷而他又穿得很单薄,所以被冻得不时地搓手取暖。



坐在一旁的母亲看到了,心疼地说:“歇息一下吧!多穿点衣服再看书。”孔子答应着站了起来,可是他并没有去添衣,反而是拿起家里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一种器具)准备出门。

母亲看到后不解地问:“外面天气那么冷,你还出去干什么?”孔子一脸正色地回答道:“我要出去祭祀风神,行大礼去!”

母亲忙说:“你小小年纪行什么大礼?”孔子回答:“如果我现在不好好学习礼仪,长大后就不知道怎样做人了。”母亲很惊奇,认为自己的儿子虽然年纪不大,竟然开始重视学习礼仪了。

长大后的孔子,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注重礼节。有一次,孔子奉君王之命前往周朝的都城洛阳去朝见周天子。在奔赴洛阳途中,孔子听说博学多才的老子正在周朝担任藏室史。孔子很早就想拜访这位智者,并且他还有一些问题很想请教老子。

到达洛阳的第二天早上,孔子朝见完周天子后,不顾旅途劳顿,徒步奔向老子的住处。孔子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此次特地前来求见,老子心中也颇感奇怪。但听到仆人说孔子已经来到门前,老子还是赶忙放下手中的工作,整理好衣冠后出门迎接。

孔子看到从屋内走出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心想这一定就是老子,他赶紧走上前去,说自己来此拜访是因为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然后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一个弟子礼。

到了屋内,孔子对老子也是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他为何事而来,孔子起身恭敬地说道:“我才疏学浅,对古代的'礼制’一点都不了解。学生我听闻您博古通今,学识渊博,所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就详细地向他阐述了有关古代“礼制”的知识,孔子听后受益匪浅,离开时,又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个大礼。

归途中,孔子随行的学生疑惑地问:“先生您也是博学多才、闻名于各国的人,为什么还对老子那么恭敬?”孔子回答说:“我自己也有不太懂的东西,而老子在这方面懂得比我多,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当然就应该尊敬老师,对老师毕恭毕敬,不能失了礼节。”


后来,孔子带领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次不幸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由于当时随身携带的干粮不多,没过多久,孔子及其弟子身边就无粮食可吃了。又过了一两天,师徒几人饿得头昏眼花,甚至连行路都成问题。没有办法,他们只好白天躺在地上睡觉,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从周围的一个村子里讨来一些米,准备为大家煮顿饭吃。当米饭快要煮熟时,坐在不远处的孔子看到,颜回居然偷偷地用手抓了一把饭放到了自己嘴里。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但心想:“没想到饭还没做好,颜回竟然开始偷吃。平日里我对他的教导看样子是全忘了,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当颜回做好了饭请大家去吃时,孔子故意说道:“刚才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我的先人,先人在梦里对我说,食物要先敬献给尊长,怎么能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就知道老师误会了,于是解释道:“老师您误会了。刚才在做饭时我看见有炉灰掉到了锅里,如果把炉灰弄脏的食物扔掉就太可惜了,但是如果让老师和同学们吃也不太好,所以我就把它抓起来吃掉了。”

孔子听完颜回的解释,知道自己原先错怪了他,于是孔子叹息道:“做饭时颜回自己将带有炉灰的米饭吃掉,我竟然以为他是在偷吃。我认为自己亲眼所见肯定错不了,但是眼睛也不可靠啊!”

说着,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向自己的学生颜回赔礼道歉。孔子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知礼、懂礼、行礼。他不仅学识渊博,为人更是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周围的人无不称赞他、敬重他。


 礼者说…… 

孔子很早就知道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对待别人有礼有节,是值得称赞的。孔子一生克己复礼,更是为人所敬仰。无论是不远千里徒步向老子“问礼”,还是放下架子向自己的学生“赔礼”,孔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教导我们,只有讲“礼”了,一个人才能很好地立于世,为人所尊重。

还想继续听故事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继续学习吧!

扫码

学习视频哦





文章图片出自网络

部分文字选自图书《中国好家风》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