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9-24 收藏 0 2

微信图片_20211002201409.gif






人物志


全国劳动模范、工人革新家




刘宝忠老师



刘宝忠(1911—1996)是天津化工厂实验室副主任、工程师。他被誉为“工人革新家”,一生实现重大技术革新60多项,为国家创造财富千余万元,于1956年、1959年两次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0年、1979年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天津化工厂前身是1938年日本人兴建的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场,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接管。1948年12月14日汉沽解放,企业回到人民怀抱。面对百废待兴的工厂,刘宝忠这个在旧社会过着贫苦生活、受尽日本侵略者和资本家欺凌的人,决意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在技术革新上干出一番成绩,报答党的恩情。

刘宝忠是学电工出身,看到变电所和电解工段的联系方法落后,经常影响生产。于是,他动手做了一个电铃。开始试验时,不几天氯气就把电线熏烂了,没有成功。有一次,他意外发现一块铅皮,这东西能防腐蚀,经过试验,用铅皮和变压器油解决了电线被氯气腐蚀的难题,首次研制成功了两用回路电铃,保证了安全生产。

天津化工厂有两台变流机,轮流供60个电解槽用电。1953年,国家为了提高烧碱和氯气的产能,又增加了60个电解槽。这样一来,单靠一台变流机送电显然不能满足扩产的需要。有人提出,增加大型变压器等重要设备。但这么搞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光施工就得一年时间。刘宝忠经过反复思考,提出把两台变流机并在一起同时送电的建议,并在厂领导支持下,成立了由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参加的合并变流机技术小组。刘宝忠和小组成员先后到京、津等地学习参观,但哪也没有合并变流机的先例,他们只好自己摸索着干。经过多次试验,仿制和改装了变流机蓄电器,这是合并变流机的核心部件,但是把两个线路并在一起却送不出电。刘宝忠日夜思考这个问题,根据多年的经验,觉得可能是两个变流机输出的电压不平衡,导致保险丝损坏。经过测量,果然是这个毛病。于是,他们用调压装置把电压调到同样的额定电压,经过苦战攻关,终于合并成功了。


两台变流机合并送电后,使天津化工厂烧碱和氯气的产量增加了66%,一年可为国家创造财富700多万元。这一年,刘宝忠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多做工作的信心和勇气更加坚定了。

1957年,天津化工厂生产不断发展,原有的电力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厂领导决定建一座新变电厂房。这项工程由国家投资120万元,计划设计时间3个月,建成需要一年。刘宝忠听到这个方案后,觉得工期较长,不符合党的勤俭节约的方针。于是,他找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一起研究,向厂党委提出由基建部门盖厂房、机器安装由车间负责的建议,并亲自组织施工安装。

刘宝忠和工人们把行李搬到施工现场,吃住在厂里。施工中,用来安装线路的铜导板不够用,在不影响安装质量的前提下,能节约的就节约,需改进的就改进,不但解决了铜导板不足的问题,而且节约了15吨铜导板。在安装电气设备过程中,电焊焊接线路接头不但工作量大,还影响了工作进度。刘宝忠建议:把两个线路接头处的铜管压扁,钻个眼,用螺丝固定住,既好接,又省事。采用这个办法后,大大缩短了接线时间,又保证了安装质量。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不仅提前5个月建成新变电所,还节约资金20多万元。

图中右五为刘宝忠


1958年,天津化工厂的几个大烟囱每天喷出大量的煤灰,像黑雪一样四处飘散,周围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人们走路不敢抬头,附近居民连窗户都不敢打开。厂领导多次想办法,一直解决不了。在一次党委会上,党委书记吴山从办公室窗台上捧了一把“黑雪”对刘宝忠说:“老刘,这个问题你可得和工人一道想办法解决啊!”

听了这句话,从第二天起,刘宝忠每天到烟道周围细致观察,摸索“黑雪”弥漫的规律。开始,用铁纱挡,用吸尘器吸,都失败了。后来,他和工人们一起垒了个炮楼形的东西,来收集“黑雪”,但还是不成功。刘宝忠决定亲自到烟道里面去看一看。他不顾工友们的劝阻,冒着滚滚的浓烟,连续几次钻进烟道,甚至烧坏了两个棉袄。经过仔细观察,终于发现烟道拐弯的地方,总留下一股股煤屑,他突然想起来,这不就是空气受到阻力而产生漩涡的结果吗?找到了“黑雪”飞散的原因,他又和工人们苦战一个多月,经历了7次失败,制造成功了“螺旋捕集器”,制服了“黑雪”。从此,天津化工厂周围消除了煤灰的污染,职工上下班不再迷眼,每天还可以收回三四吨煤灰颗粒。

1959年,天津化工厂的生产日益发展,仅烧碱一项,就由原来的日产60多吨增加到100多吨。工厂要增加生产,可是电力设备已经满负荷,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添水银整流器,这是一种大型高级精密的电气设备,用来把发电厂的交流电变成生产用的直流电。


-著名画家杜明岑绘制的刘宝忠连环画-


这种设备,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制造过,一直靠国外进口,于是刘宝忠提出:没有进口的,咱们就自己干,不能眼看着生产上不去。但是也有些人不相信,说:“这样的洋设备,咱们根本做不了,做了也白费劲。”刘宝忠不信这一套,决心要自己试一试,制造出一台中国的水银整流器。他找到了工人工程师邵宝如、张嵩澜和有经验的老工人,组成制造水银整流器小组。一边翻阅、学习有关制造水银整流器的书籍,一边摸索着夜以继日地苦干。没有材料,他们自己制造,没有图纸,他们自己设计。特别是制造的水银整流器需真空试验,连续抽了多次也没有把空气抽干净。经过大家分析,可能是水银整流器有漏气的地方。于是他们利用充气法寻找漏气孔,找了一遍又一遍,整整找了三个星期也没有找到,后来通过加大空气压力,终于找到一个微小的漏气孔。就这样,他们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设计,一边制造,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终于试制成功了我国的水银整流器。经过多年的使用证明,这台自制的水银整流器,在质量上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来天津化工厂参观的匈牙利专家看到这台精密的水银整流器后,连连伸出大拇指说:“了不起!了不起!”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宝忠受到冲击,被下放到硅材车间劳动。虽然遭到诬蔑,可是他想:工厂不能正常生产怎么能行,工人就是要想办法多生产产品。1968年天津化工厂要上马单晶硅,单晶炉里需要真空泵配套,当时厂里没有真空泵,外出购买一时解决不了,刘宝忠不顾戴着“假劳模”的帽子,和工人同志一起试制成功了5台真空泵,还制成了硅元件绝缘体、单晶炉视镜、切割机等。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天津化工厂党委给刘宝忠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名誉,重新安排了职务和工作。就这样,他带着十分兴奋的心情,不顾年迈体弱,帮助工人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夏天冒着高温,在炉边试制自动包装机,制成后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工效两倍多。

晚年的刘宝忠曾经说:“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给了自己新的生命和技术革新的热情。如今虽然年迈多病,不能工作了,但永远忘不了党和人民的培养和信任。”

悠悠岁月,弹指一挥。老劳模刘宝忠的形象早已成为镌刻在历史年轮中的标识记忆,成为一个地区、一家企业抹不去的文化符号。



转载: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