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9-05 收藏 0 1

640.gif























对于吃货们来说,

最美的情话莫过于

“陪你浪迹天涯,吃遍天下美食。”


说起成都,

美食绝对算是让人流连忘返的特色之一,

火锅、串串、夫妻肺片、龙抄手、

担担面、老妈蹄花、麻辣兔头、三大炮

......



成都,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一座文化飘香的城市,

一座美食满巷的城市。


食在中国,味在成都。寻味美食,走进川味。


【成都印象】

成都别称蓉城,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天府之国”的中心,有着“城址千年不变、城名千年不改”的历史特征。数千年保存下来的人文景观,使这座城市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成都不仅是一座悠闲、乐观、繁华、洒脱的城市,同时也是西南地区的商贸、科技、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更是美食之都。

【地理】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全市东西长192千米,南北宽 166 千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南与雅安相连,西北与眉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相连。

【气候】

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多云雾,日照短。因深居四川盆地腹部,空气潮湿,特别是夏季,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异常闷热。

【文化与艺术】

成都的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就在成都建石室开学馆、设讲堂。蜀地人才辈出,譬如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从战国到汉代,成都的漆器极负盛名。蜀锦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蜀绣与苏绣、湖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美食偏好】

成都是美食之都,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齿颊留香的特色小吃;有麻辣鲜香、百吃不厌、口齿生津的火锅;有热辣红艳、回味悠长、推陈出新的家常菜……不胜枚举。

微信图片_20220905144214.jpg


吃货的心,躁动的胃,

既然不能现在飞去成都,就先一饱眼福吧,

云上寻美味,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寻味·成都 

01

火锅



让世界爱上成都味儿


细数成都的美食,那一定少不了街头巷尾弥漫的浓郁气味的火锅了。

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在成都,不论是生日、乔迁、公司聚餐,还是朋友聚会,一旦约吃饭,必然是火锅。还有人说,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美食家说四川人爱吃火锅,是因为火锅辣咸鲜香,吃完大汗淋漓、酣畅至极,可以解郁除湿,适于四川气候。此外,成都人爱火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麻辣火锅和成都人的性格气质相仿翻滚的牛油红汤,麻辣和油香相得益彰,五味调和之下,红汤炽烈,白锅清洌,正如成都人大浪淘沙的爱与包容的胸怀。

火锅味香飘十里,美味留独享万年。对于“久经沙场”的美食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份火锅更容易让其在严冬里感到火热的了。不变的麻辣红油汤底,用浓汤与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盐、黄酒、香料等多种调味料熬制而成,看似关系不大的几味食材,在厨师的精心搭配下,成功地演绎出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味盛宴。

五味调和,比例恰当,这是判断火锅汤底是否完美的标准。这五味调和,其中蕴涵着此消彼长的微妙关系,因此在进行火锅调味时,各种调味料的比例要恰当,这样才能掌握好咸与甜、麻与辣这两对在火锅中占主导地位的味道之间的内在关系。巴蜀大地的人们似乎独爱麻辣二字,一锅红油汤底就是最好的证明。牛肉、香肠、黄喉、毛肚、鸭肠、脑花、肥肠、鱼皮……仿佛火锅将这天下的食材都纳人了自己的食谱之中。

火锅的历史悠长,特别有文化积淀。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在用陶罐吃着最原始的火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火锅的做法变得更为灵活、既可简也可繁的饮食方式,成功地捕获了热爱美食的人们的心。古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是围着火锅在把臂共话。举箸大啖。那场景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

如今的火锅,随着商贾、游子的传播,已在全国各地生根。当地人又结合本地特色,极尽所能地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火锅。如广东的海鲜火锅、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云南的滇味火锅、重庆的毛肚火锅等。火锅食法虽然众多,且各有千秋,但在这些火锅中,独有成都火锅最具特色,它辣而不燥,麻而不涩,香面不烈。因此,有机会到成都旅行,与火锅来一场相遇,绝对会带给你满满的收获。



 寻味·成都 

02


三大炮

视觉和听觉上的

美食盛宴



“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三合泥不要票,只怕包包要挤掉。”

这首在成都流传甚广的民间童谣,真实地反映了昔日花会的盛景,也呈现了三大炮的魅力。时至今日,每当三大炮的声音响起,依然能看到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

三大炮作为成都传统特色小吃,在口味上甜而不腻、香软可口,备受人们喜爱,其独树一帜的表演制作形式,更是让人们在品尝美食之余,享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美食盛宴。

三大炮制作特别讲究,先要将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后,倒入容器舂烂至胶状,再捏成糍粑团置于案板上在案板一边放上茶馆常用的金属茶船,用力将糍粑团抛向对面斜靠的竹箕上使其滚入下面装满黄豆粉的竹箕里,然后将裹满黄豆粉的糍粑团装入碗中,浇上糖汁,送至食客手中。

三个如手球大小的糯米团,上面撒着白芝麻和黄豆粉,并淋有红糖汁。咬一口,细腻柔滑,香软酥甜,余温犹存,带着蔗糖的香甜,让人不由想起儿时的味道。

说起三大炮这道成都的名小吃,就不得不提李长清,他是成都三大炮的创始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长清凭借家传几代制作糍粑饼的手艺,与父亲来到成都谋生,每日沿街挑担,早出晚归,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初出茅庐的李长清并不甘心如此,他白天在外走街串巷,夜里便在家苦心钻研。在数年经营过程中,他凭借对市场的了解,逐渐吸取成都名小吃“珍珠圆子”的优点,结合祖传糍粑饼制作手艺,推陈出新,做出改良,自家的糍粑不再干烙成饼,而是揉捏成团,再蘸以黄豆粉、红糖汁。这种新奇食品因口感香甜奇特,一鸣惊人,深受老人和孩子们的喜爱。可当时叫不出名,由于制作时从案板的一头抛向另一头,落地时会发出如“弹丸”一样“当、当、当的响声,加之通常三颗为一份,人们便将其戏称为铁炮、火炮、枪炮。李长清想,干脆就把这种小吃叫作三大炮吧!从此,三大炮便名扬天下。

三大炮,历经沧海桑田,夹杂人间烟火,它不仅承载着成都的记忆,同时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与社会一同在阔步向前。



 寻味·成都 

03

串串



藏在闹市中的美味


四川气候特别潮湿,吃辣可以除湿,所以慢慢地吃辣就成了四川人的一种饮食习惯,可谓是无辣不欢。四川的辣可以分为不同程度,酸辣、麻辣、特辣、变态辣,总之,四川人就是要吃辣。在四川,带辣的食物特别多,最典型的就是火锅与串串香。

串串是成都美食中的一道风景,成都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可以吃到串串。好的美食不一定在高档豪华的餐厅酒店里,它往往隐藏于充满烟火气的小巷,经受着寻常百姓舌头的考验。

串串是用签子把新鲜食物串起来,再放进有秘制汤料的锅里煮的一种特色小吃。串串的种类很多,从各种口味的特色牛肉到品种丰富的素菜,当然也少不了四川人爱吃的毛肚鸭肠郡肝黄喉这些经典菜系了。川渝美食以辣和麻见长,闻名中国,锅底的用料决定了串串的味道,因此每一家串串都有自己的独特配方。

如今,走在川渝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串串店铺,红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以及那一大把的竹签,把荤的、素的往竹签上一穿,就构成了特别的一景。朋友家人三三两两围着小桌,轻松的环境,热闹的氛围,各拿一大把自己爱吃的串串煮进锅里,再加上冰镇啤酒,摆摆龙门阵,聊聊八卦,俨然一幅享受生活的景象。



 寻味·成都 

04


龙抄手

老成都的情怀



龙抄手,在北方不叫抄手,而叫“馄饨”,在南方则叫“云吞”,那成都人为什么叫它抄手呢?

流传久远的说法是,因为馄饨的外形就像人把两只手抄在怀中,另则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间就已煮熟。最有趣的是龙抄手的来历。据说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南狩成都,思食馄饨。可当地厨师不知馄饨为何物,手足无措,后见唐明皇负手踱步,急中生智,将馄饨制成这个形状,美其名曰“龙抄手”,唐明皇闻之大喜。

成都的第一家龙抄手店,于1941 年延生于悦来场,20世纪50年代初又迁至新集场,60年代迁至春熙路至今。

龙抄手皮薄如纸,以精面粉、土鸡蛋、川盐在凹板上搅拌、揉捏,再推擀成型,切成四指宽方块;龙抄手馅嫩鲜香,猪肉做料,用特有的刀捶方式将肉敲至蓉泥、辅以川盐、味精、姜汁、香油等,加少许清水搅拌成黏稠状,筋道正好;同时它那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精选的肉,经过猛炖慢煨而成,又浓又香,让人欲罢不能。

做抄手有讲究,煮抄手也有奥妙,即不能一“沸”到底。第一次水沸后、得扑上点冷水。待再沸时将抄手捞起。过程虽然简单,但要掌握好火候很难。抄手舀到碗中,再添几许绿色菜,一碗让人垂涎欲滴的龙抄手便大功告成了。



 寻味·成都 

05

军屯锅盔



三国时流传的

经典美食


说到军屯锅盔,我想成都人最熟悉不过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军屯锅盔的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今天的四川彭州市军屯镇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后因战争导致锅碗、口粮缺乏,老百姓送来了小麦粉,却无法烹食,怎么办呢?将士们便把头盔当锅,在头盔里把麦粉做成了饼,以此作为行军打仗的干粮,人们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便把这种锅盔叫作军屯锅盔。后来,锅盔从“军品”变成了“民品”,经人们多年的改进,现已成为大众喜爱的一道美食,也是人们走亲访友相互馈赠的佳品。如今,军屯锅蒸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锅盔,先把揉好的面搓成条,然后用手将其拧成一坨一坨的剂子,再用擀面杖将剂子擀成长条形,之后在面皮上抹上酥,酥抹好后将面皮裹起来,再将裹好的面皮擀成长条,然后在上面抹上肉。肉在面皮上抹好后,将面皮裹起来,并撒上芝麻,然后将做好的生锅盔放在锅上,锅里倒少量的菜籽油。将它上色定型,但不是将它煎熟。七八分钟后,锅盔的颜色由刚刚的面白色逐渐变成了金黄色,样子看起来让人直流口水。接下来还要把它放到锅下烘烤,这个锅是为锅盔量身定做的、上面煎,下面烤。锅盔在锅下面烤时要勤翻,让锅盔烤得更均匀。四五分钟后,一个个还冒着热气的锅盔终于出炉了。



 寻味·成都 

06


老妈蹄花

美容佳品



老妈蹄花是成都市的一道特色传统名吃,以猪蹄为主要原料,配以芸豆等精心煲煮而成,历经百年风雨而不衰,已成为成都市风味名吃中的上品。

相传在老成都的半边桥,有一位婆婆经常挑着担子叫卖蹄花汤。因其味道醇正,营养丰富,而且价格公道,深受人们的欢迎。因为这位婆婆姓易,所以当地人就亲切地叫她“易老妈”。易老妈以猪蹄为原料,配以芸豆等食材精心煲制而成的花汤,那是一绝,人们抢着去购买,但又不知怎么称呼它好,于是就以易老妈蹄花称之。

补餐是成都人的餐饮习惯,他们吃老妈蹄花,往往不是白天去,更多的是深夜加餐。因为香味扑鼻、肥美滋补的蹄花软烂温润,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总会让人心头涌上一抹感动。

做老妈蹄花首先把猪蹄洗净后,在火上炙烤一番,刮去外层已经烤煳的表皮,再用刀剖成两半,放进滚水焯,慢慢去尽血水,因为猪蹄腥味重,最好用料酒码味,下锅前再清洗干净。之后,把芸豆洗净,用清水泡胀,再将猪蹄和芸豆倒入砂锅中,加清水在旺火上烧开,加人姜块,改为中火,炖一段时间,再改为小火,直到猪蹄和芸豆软糯。吃上一口蹄花,喝上一口汤,喜爱麻辣的,可以多加一点儿胡椒、食盐和小葱,那味道就更是鲜美至极了。



 寻味·成都 

07

担担面



让你吃出恋爱的感觉


说起四川美食,担担面是不得不提的。相传,在盐商盛行的年代,自贡一个绰号为陈包包的小贩用担子挑着煮面的行头沿街叫卖,因其好吃且实惠,大受食客欢迎,担担面也因此得名,随后传入成都且在全国闻名。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担担面的挑子也是如此:这一头是一个煤球炉子,上面还坐着一个锅,里面当然就是热水喽;另一头就是碗筷、调料和洗碗的水桶。然后就可以用扁担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颤颤巍巍地沿街游走,还边走边叫:“担担面,担担面……”担担面的得名,来自这特殊的年代和叫卖方式。担担面的出名,却在于它的调味和独特的面臊。

担担面的面臊非常有特色,我们习惯把它叫做“脆臊”,一听名字就知道好吃,制作起来其实也不麻烦:取猪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酱用少许油解散;然后锅置火上,放少许油烧热,然后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干水分,加盐、胡椒粉、味精调味,然后放入适量的甜面酱炒香,肉末呈现诱人的茶色(如果颜色较浅,可以加少许酱油),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锅放在一边了。

再来说说调味。担担面的定碗调料非常的多:盐、味精、酱油、醋、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葱花和少许的鲜汤,甚至还有人会放点花生碎和芝麻粉增香。似乎看起来非常的麻烦,但是这正是四川厨师的高妙之处。可以把很多的调味原料组合在一起,让其和谐的统一,一味衬托另一味,一味更比一味好。


 寻味·成都 

08


冒菜

一个人的火锅



“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这是在成都特别流行的一句话,真正把餐饮哲学用到了极致。

如果您以为“冒菜”就是一个菜,那就大错特错啦,这只是一种做法而已。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菜,就叫“冒菜”。“冒”字在这里是动词,在锅里煮熟,然后盛到碗里,顺便再舀一勺汤汁。冒菜的原料不限,天下食材皆可冒之。冒菜和串串香、火锅的区别大概在于,冒菜的汤也可以喝,而串串香、火锅的锅底估计没人敢用勺子舀到嘴里去的。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就是用中药和各种调料配出的汤汁烫熟的菜。把菜用一个竹勺装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锅里煮熟放到碗里,碗里要提前调好各种佐料,顺便再舀一勺汤汁顾名曰“冒菜”,再撒上点香菜、葱花和四川特有的豆豉,就成了成都最有名最特色的小吃“冒菜”。

成都各种知名冒菜就是以独家秘制香料为尊。汤料用几十种无害中草药熬制,辅以秘制调料及常用调料,麻中不麻,辣中不辣,老少皆宜,健脾健胃,不上火,不败胃。



 寻味·成都 

09

麻辣兔头



妈妈的味道,认真且深情


全国最爱吃兔肉的非成都人莫属,成都人对兔子的热爱可谓超乎想象。兔肉的口感和味道类似鸡肉,但又较之更滑嫩鲜美,成都的菜场、超市和饭店中随时可见。而兔头更是成都人消暑下啤酒的必点食品。

正宗成都“双流老妈兔头”,起源于二十年前一位慈祥的妈妈。在双流县城开的一间麻辣烫小吃店, 妈妈的儿子从小爱吃兔头,那时候成都吃兔头的店很少,妈妈心疼儿子,便在麻辣烫的锅里煮给儿子吃。倾注着母爱的兔头不仅让儿子解馋了,更上瘾了。儿子天天在店里吃兔头的模样,仿佛一块招牌,吸引了登门的客人。一传十、十传百,麻辣鲜香的兔头吸引的人越来越多。聪明的儿子建议妈妈将小店扩大,专卖兔头。因为大家都亲切而尊敬的称她老妈,店名干脆就叫——“双流老妈兔头”。


啃兔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因为你的眼、手、口、舌并用,调动身体全部感官投入到每一个掰、吮、啃的动作,认真且深情。

一掰两半。先啃兔脸颊,肉已很烂,嘴唇一吸,舌头一舔,就到了嘴里。吃完脸颊上的肉,手指一勾,兔舌头伸了出来,咬到嘴里,柔软中带着韧脆。兔下腭已没什么好吃的,但骨头里滋味尚存,仔仔细细吮吸一遍,这才算是啃干净。兔脑花火候刚好,用力吸,或者用小勺子舀出来,嫩豆腐脑一样。

几只兔头进肚,口腔里已是火烧火燎,身上冒出汗来,嘴里发出嗞嗞的声音,这时候再喝上一杯冰啤酒,仿佛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通体舒泰。




吃货的心,躁动的胃,

蠢蠢欲动的小手,操作起来吧~

接下来,进入本期美食课堂




川味凉粉——手工制作

【材料】:

红薯淀粉半碗(相当于50克)、水3碗(相当于364克)、辣椒油3勺、醋一小勺、生抽2小勺、糖5克、蚝油1小勺


1、将红薯淀粉放入碗内,先加入一百克的水,混合均匀

2、接着将剩余的264克水倒入到锅内,大火煮沸它

3、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然后我们一边用勺子搅拌锅内的水,一边将淀粉液体倒入锅内,全部倒完,继续不停的搅拌,一开始锅内的液体会比较稀,但是搅拌一会后,会越来越浓稠,如图所示

4、当锅内液体变浓稠的时候,转中小火,继续不停的搅拌,直到锅内液体变成很粘稠的胶状形态即可熄火,如图所示

5、煮好的凉粉,我们将它倒入一个容器内,晾凉后,送入冰箱冷藏20分钟

6、定型好后的凉粉取出,切成方形的块状,我做了两种凉粉,左边的是绿豆淀粉做的

7、接下来,我们开始做调料汁,将生抽、蚝油、辣油、糖倒入碗内混合均匀。如果有生姜的话。也可以切点姜末进去

8、最后将做好的调料汁,淋在凉粉上即可,吃的时候拌一拌

(上述制作教程出自网络)

【小贴士】:

除了红薯淀粉,绿豆淀粉和豌豆淀粉也可以做哦,只是不同的淀粉,做出来的口感也不同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文字摘自“寻味”系列图书)


转载自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