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6-25 收藏 0 3

微信图片_20211002201409.gif




木牍背景 

2004年11月,安徽省天长市考古工作者在该市安乐镇纪庄发掘了一处西汉墓葬,出土文物119件,其中有木牍34件,尺寸长22.2-23.2cm、宽3.6-6.9cm,共书有2500字左右。根据牍文及其他出土文物得知,墓主人为“谢孟”,是当时东阳县一位官吏。木牍字体为隶书,少量字迹不太清晰,分正、草两种字体,为多人所书,从字迹看,书写者都有较好的书写功底且书风各不相同。一类牍写得最工整;一类牍于当时的正体隶书中加入“行意”,显得灵活随意、不拘格套;其中10号牍写得更草率些。




书法风貌

汉隶成熟的标志至少有三个:一是横扁字形,二是直折笔画,三是波磔定型。字形由先秦、西汉初期的纵势向横势发展是个大趋势,《青川木牍》、《里耶简牍》、《龙岗简》、《睡虎地简》等战国至秦代简牍单字纵长体形很明显,汉初实为字势由纵长向横长过渡的阶段,“张家山”、“马王堆”等一系列简牍帛呈现着纵势、横势互现的字形。由于当时没有官方的字体整饬及书写规范行为,“分书化”以及草写规范化的步伐很不一致,书写自由随意并受环境、地域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同地不同写手笔下风格及“分化”程度可能不够均衡甚至相差甚远。
天长牍一些字仍保留了西汉早期的某些写法。5号牍全篇流露了较多古意:西汉初那种朝斜下方扫出的弧形长尾笔也出现在该牍中。当然,天长纪庄牍大部分文字与西汉中晚期简牍写法大体一致。天长牍多数为当时规整隶体写法,个别字横画及右斜下的磔笔厚重且显示圭角,主横画作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状,令人想起江苏出土的“西郭宝名谒”及“尹湾名谒”字迹。
天长纪庄木牍中的草写以10号牍为代表,该牍正面起初还算工整,但几行下来就约简草率起来,到背面已是草体了。总的说该牍介于正体和草书之间,算作当时的“行书”了。10号牍的重笔波磔特别突出,主要有主横、捺两种笔画,该种装饰性的磔笔在西汉中期以来的正体隶书里已大显身手了,10号牍这样近于草书的书写中也大量运用这种横势长磔笔,可见这种富于活力的新笔画广受欢迎的程度,它被尽可能地使用在所有场合。
汉初以降草隶写法逐渐发展为左直右曲、左右双曲的草书形态。应该说正体汉隶和草书(章草)是并行发展、成熟的,战国早期就已存在的古隶逐渐规范整饬为汉隶,古隶的草写则演化为后来的草书。

(文字节选自王晓光 《新出天长纪庄木牍书法及书写时间研究》)


《天长西汉木牍》临摹

《天长西汉木牍》依托创作


(临创者:张勇


张勇


1969年7月生,山东省乐陵市人,现居天津滨海新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草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天津市楹联学会理事

滨海新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天津印社社员


文章来源:BHAM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