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6-21 收藏 0 5


#01

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张明山,自童年起随父张万全制作泥玩具出售,

13岁开始独立从事彩塑制作,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为泥人张彩塑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津志略》中记载:张明山“能手丸泥于袖中,对人捏像,且谈笑自若,从容不迫,顷刻捏就,逼肖其人。”

泥人张彩塑流传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题材方面主要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古典文学、戏曲人物。在制作手法上追求以形写神,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风骨以及人物间气息流动,用色敷彩,丽而不华、素而不旧。



#02

史记泥塑制作技艺





在京杭大运河贯穿的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也有一家充满传统韵味、活泼灵动的史记泥塑制作技艺。
大运河在此千年的沉积流动,孕育了泥塑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点毛吉祥虎

史记泥塑最初是在农闲时,制作一些泥塑以庙会、赶集、串巷的形式进行售卖,以补贴家用。

传至后代,在创作时会在彩塑过程中加入毛笔字体、古祥纹、花鸟各种元素,使泥塑更具有传统蕴味。

在守正的基础上,史记泥塑又发展了点毛泥塑,在泥塑的眼睛、耳朵、尾巴上粘上的一点绒毛,使动物的彩塑作品更生动活泼,赋有生命的色彩和灵性。


#03

盆罐村制陶技艺






“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物理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
天津宁河区盆罐村制陶工艺始于战国至汉代,兴盛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当时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手工制陶工艺,约有制陶作坊80多家,全村人世代以制陶业为生,盆罐村也因此而得名。


韩克胜作为盆罐村制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19岁随父学艺,凭借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掌握手工制陶整套工序。
传承人在制作时要用手感受泥土的形状,更要用心刻画器物的形制和轮廓,陶器上的线条、纹样、花纹,异于一场泥土上的绘画。




#04

陈氏制瓷(手绘)






我们生活中习惯说的“陶瓷”,实际上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因其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津南区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创始人陈富元曾在江西任职,受千年瓷都的人文环境影响,极为喜爱瓷器。
1908年师承景德镇御窑厂画师,学习钻研制瓷技艺,后成立自己的窑口,将北方绘画技艺与景德镇制瓷工艺结合,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由此诞生。


南北文化交流孕育的陈氏制瓷在传承、发展上更富开放和创新性。

观照轩作为其传承和保护单位,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天津本土文化元素,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在非遗守正创新,融入现代生活上做出了重要探索。




#05

锔瓷技艺






民间有句俗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说的正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
锔瓷与中国瓷器发展有着密切关联,起源已无法考证,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中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


锔瓷最初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当一件瓷器破碎后,向来惜物的人们总是不舍将其丢弃或无力更换,希望“物尽其用”,这时锔瓷技艺便可起到起死回生的妙用。



天津市锔瓷技艺传承至今已至五代,第四代传承人王顺霞将之带到滨海新区,开启了传承之旅。
锔瓷的产生从早期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到后来精致加工、美妙绝伦的锔艺细活,其发展一直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锔瓷技艺不仅要求匠人有着高超的技艺,更是传递出先民生活中“惜物惜福”的风俗习惯。


#06

津派面塑






除了以泥塑形外,人们还会用面粉捏塑成各种器物、人物、动物等,这就是另一项民间传统技艺——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多与民俗节日相关,后衍生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品。



在面塑艺人手中,面团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精巧优雅、温馨明净的面塑作品在手中成形。


河西区津派面塑第三代传承人王玓师从雷连吉学习技艺,开创出符合天津面塑特点的形制、技法和题材,将仕女人物作为天津面塑的主要表现题材,
所塑作品薄衣轻纱、发细如丝、衣袂飘洒灵动、皮肤温润秀美如生,成为后来者学习仕女人物题材的圭臬。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