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非遗再传捷报,包括汉沽大神堂鱼骨庙的传说在内的7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经过严格的筛选、组织、申报等流程,成功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滨海新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传承与合理利用工作。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5个。
一起了解一下新增的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感受一下岁月积淀的文化魅力吧!
1、汉沽大神堂鱼骨庙的传说
“鱼骨庙”坐落在滨海新区寨上街道大神堂村南海垱处,建庙的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它的传说由来已久,2022年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手绘《鱼骨庙》图
鱼骨庙在旧时曾是神堂庄和附近的村民祭拜天地,祈祷消灾避难,企盼渔家出海迎丰收、人船平安、日子红火、香火旺盛的地方。
自从大庙建成后,人们都到那里去祭拜海神,乡亲们走在一起相互拉家常,问寒问暖。如谁家遇到为难和着急的事情,全庄的人知道了都来到他家出力帮忙。偷盗打架、惹是生非的人少了,村庄也逐渐安稳起来。特别是在大海里,如果碰到遇险的渔船,乡亲们会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全力相救。鱼骨庙的这些颂扬渔家人与风浪搏斗、邻里互助、人心向善的良好品质的传说故事,直到今天,还继续在影响和教育神堂人的后辈。
2、燕青拳(新河燕青拳)
燕青拳系中国武术拳种之一,此拳起源于唐末,是以宋代燕氏历史人物燕青命名的拳系。燕青拳经历百余年多代人的切磋、磨合、创意,已然形成独特、完善并具实战意义的拳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河乃至周边的青年人为强身健体,喜好学习“新河燕青拳”者越来越多。许多“新河燕青拳”之弟子积极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同时也为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燕青拳(新河燕青拳)
2008年,燕青拳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新河燕青拳”是全国燕青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武术史中也留下一笔,在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的武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滨海新区优秀民间武术的遗存。
3、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将土、水、火结合在一起的制陶技艺的出现,在揭开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新篇章的同时,也使“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于清道光二十年,在汉沽蓟运河畔的前坨创始并发展起来了。
《带托大提梁壶》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组合文具》获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2022年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以自然、质朴的艺术造型和精湛技艺,成为了滨海新区北部区域内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独特民间艺术事项。其以寓意吉祥富贵的图案和古朴典雅、奇趣多姿的特定表现语言为内涵,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特质。
陆氏制陶主要通过选料、筛滤、脱水、熟泥、围坯、打坯、造型等步骤在陶品上雕刻出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并以寓意吉祥富贵的;体现中国民俗的《寿字瓦》《竹节瓦》;笔洗,笔筒、笔架、画缸、画瓶等文房用品,以及极具实用性、观赏性的《福寿观音瓶》《梅瓶》《竹节瓶》等树形精陶制品,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极高的审美情趣。
4、斑龙膏制作技艺
斑龙膏源于《谵浦方》中的斑龙丸,由斑龙丸减裁配方而成方,迄今传承到了第四代。斑龙膏第四代传承人胡艳芬一直按照第三代传承人手把手的传授方法,用梅花鹿角熬制斑龙膏,因所用梅花鹿角均是产自长白山4月份左右自然脱落的,产量受限,所以虽然购买者几乎个个都赞不绝口,但产量上总是受到限制,所以一直也是采用高级定制形式。
成品药瓶
2019年10月,斑龙膏制作技艺列入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传承人申请了商标,扩大了宣传力度。为扩大影响力,第四代传承人熬制出的产品让更多客户进行了试吃,反响很好。
斑龙膏制作技艺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一支,是中华药食同源文化的重要实践,是中华民族“药食同源”文化的精粹,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传统饮食文化与强身健体的完美结合,长期食用对延缓衰老、减少更年期症状有明显的辅助效果。
5、汉沽女书民俗文化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以及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汉沽女书民俗文化,2022年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折扇、秘扇
女字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女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长脚蚊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界称为“女书”。
女书银梳
女书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把女书文字刺绣在服饰上、或写在扇面、布帕上。女书神秘、吉祥,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有特定的民风习俗的社会土壤、特定的内容、特殊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女书民俗作为民间文艺,是群体自娱、个体自娱、群体互娱。女书的产生是女性文明的一大成就,是女性精神世界的反映,它记载着女性对生活的体悟,对生命的感受,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具有重要意义,也造就了女书民俗作为非遗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6、面塑(面人王工艺)
中国面塑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一门雕塑造型艺术,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第四代传承人王永艳
王永艳是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就在母亲的口传心授中学习面塑。他默默无闻地传承着面塑技艺,后来打破了祖辈相传的世俗,在滨海新区创办了三所少儿面塑传承基地,传承人数达到数百人,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及老年大学等场所教授面塑。久而久之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大家都称他为面人王。
面塑
为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他成功把“面人王”注册了商标,为面人王制作工艺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弥补了祖辈们称号上的遗憾。他制作的面塑作品憨态可掬、活灵活现,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他数次参加社区、街道等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为弘扬民间艺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
7、晒盐技艺(汉沽制盐传统技艺)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位于滨海新区北部,前身为“芦台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占据滨海新区北部主体面积),隶属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是国内知名的海盐生产企业。汉沽盐场是国内食盐生产企业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为“001”号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和北方最早的海盐原生态产地保护地。
盐业风情游览区七彩盐田
结晶池阳光下,犹如玉板熠熠生辉。
汉沽盐场“滩晒制盐”工艺经达到400余年,1948年解放后汉沽盐场通过滩形改造、技术更新以及机器设备的广泛使用,传统工艺的“老浅短”被“新深长”所代替,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化四集中”生产与管理模式,海盐产量最多超过100万吨(目前约60万吨)。作为化工“原料之母”的优质海盐,为支援国家发展氯碱行业,特别是天津海洋化工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转载:津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