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防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一说,大沽口炮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屏障,是抗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战场、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大沽口炮台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爱国传统。随着深刻而宏阔的时代巨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抚今追昔,掀开大沽口炮台沧桑的历史记忆,对于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上国门”沧桑记忆
史学大师吕思勉说:“鸦片战争,是打破中国几千年来闭关独立的迷蒙的第一件大事。其祸虽若天外飞来,其实酝酿已久,不过到此始行爆发罢了。”
进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海上国门”主题展陈。该展陈由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国门沦陷等部分组成,客观而生动地展现大沽口炮台历经外敌入侵、几经兴废的悲壮历史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史迹。从1840年至1900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4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大沽地区军民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
在沽口御侮展厅,透过一门斑驳的前膛炮,当年大沽口守军浴血抗敌的历史场景仿佛重现。“在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中,守军的抵抗非常英勇,一个炮台上的炮手牺牲了,会有新的炮手接替上来。”博物馆工作人员刘新欣说。
一组异形雕塑将我的思绪拉到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该战役是大沽口4次战役中唯一的一次胜利,由清朝晚期名将僧格林沁指挥。战役发生在1859年6月,英、法、美集结20余艘敌舰疯狂向炮台轰击,守军奋起抵抗,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英舰4艘,毙伤联军448人,迫使联军仓皇败退,英军司令贺布也受了重伤。战役中,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英勇捐躯,后来为了纪念他们修建了双忠祠。
遗憾的是,僧格林沁在第三次大沽口战役中惑于“纵洋人登陆,以马队蹙而歼之”之说,遂弃北塘不守。其所埋地雷,为汉奸告知英人掘去。于是英、法兵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炮台。一代名将骄傲自负,战略失策,以致败退,颇有些关云长“大意失荆州”的悲情。
在国门沦陷展厅,一组八国联军侵占大沽炮台的照片让人倍感悲愤。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敲响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钟声。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他在规定时间交出炮台。罗荣光慷慨陈词:“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率领守台将士与敌人展开浴血奋战,后来弹尽援绝,66岁高龄的罗荣光老将军自杀殉国。八国联军登陆后,攻占天津、北京。
海上国门主题展陈就像一幅可以透视中国近代史的悲壮凄美的画卷,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无论是僧格林沁、罗荣光,还是史荣椿、龙汝元,每个人物都分外鲜活,也许他们只是适逢其会、忠于职守,但这几次战役无疑将他们每个人的命运串联起来。在当时帝国主义横行的大势下,在清政府积弊日深的现实中,在很多人选择明哲保身的姿态里,他们依然选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奋起一战。纵然是飞蛾扑火,也在刹那间点燃了民族的不屈和血性,足令后人感怀。
“镇馆之宝”大沽铁钟
大沽铁钟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悬挂在大沽口要塞的石头缝炮台,是为纪念抗击英法联军壮烈殉国的直隶提督乐善而造。
1860年8月,英法联军第三次进攻大沽口,从北塘登陆,以47门火炮炮轰石头缝炮台。直隶提督乐善带领官兵英勇反击,战斗十分激烈。僧格林沁权衡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派人檄令乐善暂退。乐善回答:“炮台存,乐善生;炮台亡,乐善死。”他拒绝弃阵而逃,最终和全体守军壮烈捐躯。后来驻扎在此的新军战士感念其忠勇,集资打造了这口铁钟。
在第4次大沽口战役后,大沽铁钟作为战利品被英国士兵劫掠到英国,放置在朴茨茅斯市维多利亚公园。直到100多年后的2003年,到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兼职的中国留学生范辉无意中发现了的铁钟,才揭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后经中、英双方政府多次协商,2005年,蒙尘百年的大沽铁钟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大沽铁钟由精铁打造,铁质精好,钟声响亮。原本有一个“蒲牢”造型的钟钮,由于在英国维多利亚公园存放期间发生盗窃事件,钟钮被人为破坏,所以现在的铁钟钟钮是残缺的。但这种残缺美更是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虽然残缺,但大沽铁钟凝聚着以乐善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激励和感召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透过大沽铁钟,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变化。
“威字炮台”永守海门
“炮台遗址在哪?”“我们想去看看炮台遗址,请问从什么地方上呀?”这是很多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参观者必问的问题,炮台遗址是大家最瞩目的焦点。
大沽口正式修建炮台是在清朝嘉庆年间,但形成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却是在咸丰时期。1858年,僧格林沁担任钦差大臣,督办海防事务。他全面整修炮台,分别以“威”“镇”“海”“门”“高”命名,喻意是“大沽口炮台威武镇守在海门的高处”,还在北岸修建了石头缝炮台,使炮台数达到6座,另有小炮台25座。同时在海河河道内设置木筏、铁戗、铁链等拦河防御设施。
目前,游客可以参观的炮台遗址是“威”字炮台遗址,其他炮台遗址或完全灭失,或遗存较少,或不对外开放。“威”字炮台遗址上矗立着5门威武的大炮,其中4门是清朝时的炮管遗存,中间的一座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炮是复制品。这门大炮外形很大,就像一个巨无霸。站在大炮前望海远眺,一股豪气油然而生,人也仿佛化身成守护国家海防的“卫士”。
博物馆讲解员叶诗璇说:“历史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教科书。我觉得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大沽口炮台记录了一段屈辱的历史,那段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安宁。站在“威”字炮台遗址上,听到很多游客在问:“这是咱们当时的炮台吗?”让人突然意识到,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国家的日益强盛,当年世界列强在中国肆意横行的场景随着炮台遗址已经永远地沉入了历史的尘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信在战争中历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必将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愈挫愈勇,自强不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