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传世之作不少
画家们抒发内心情怀
记录自然山川与烟火人间
名画诗句虽远,但江山不老
不如一起探究一下
这些传世名作描绘的到底是哪里
《清明上河图》
图自《中华遗产》 2016年01期
寄情于笔墨,描人间烟火。传世名画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除了为画家抒胸达意,更是记录了古代人生活和自然风貌的珍贵资料。通过画和现实世界的对比,更能感受什么是沧海桑田。
清明上河图
开封的活色生香,泥沙下的八朝古都
《清明上河图》节选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老家河南特刊
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盛世图卷,张择端笔下的开封,不仅有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还有商贸军队城防布局等细节,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诸多参考。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北宋都城,当时被称作东京,也是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所说的汴州。北宋的开封究竟是怎样的盛世?
护城河之桥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01期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座木质梁桥跨护城河而立。此桥虽不如虹桥之上热闹,却是进出城门的必经之路,商旅行人或骑马或乘驴,或挑担或拉车,陆陆续续通过桥面,桥面平直,十分方便。供图/故宫博物院
回溯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世界版图,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不在宗教阴影笼罩下的欧洲,不在酣睡未醒的美洲,也不在曾经拥有过古老文明的尼罗河、恒河及两河流域,而是在中国的中原腹地开封。
北宋东京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前来觐见的外国使者和商贾。雄伟的宫殿,宽阔的御街,汴河上垂虹般的桥梁,遍布全城的寺庙宫观,鳞次栉比的屋舍,大街旁、绿荫下随风摇曳的商店酒肆的旗幛,以及闹市街巷中比肩接踵的人群,使这座城市生机勃勃、充满亲和力。
北宋时代各种服务业兴起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06期
图为《清明上河图》中截取的六个片段,从中可见行业之多。有运钞车和“押运员”(图1);公共浴池里的搓澡工(图2);卖冷饮冰棒和铁器的小摊贩(图3、4);兜售草鞋的买卖人(图5)。甚至还有宋时中介人“牙行”,街上偶遇,热情攀谈(图6)。汴京号称有一百六十行,分工之细,超乎想象。供图/故宫博物院
现在我们称开封为八朝古都,北宋便是其中之一,但当年的繁华盛世其实已经被埋藏在了地下。“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这是开封最为耳熟能详的民谣。1981年,印证民谣的奇迹出现了,在对位于龙亭公园东侧的潘湖清淤时,明代周王紫禁城遗址,竟被意外地挖出了。继而人们发现开封地下叠罗汉似地摞着6座古代城池!
明周王府遗址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8期
1981年在龙亭前潘家湖底清淤过程中发现了明周王府遗址,并进而引导出开封“城摞城”的考古奇观。
8米深处,北宋皇宫的大庆殿遗址,赫然出世!此后至今,考古工作者在全市范围内勘探出的结果,竟和民谣所传唱的一模一样,淤埋在地下的竟是完整的开封都城史:3米的清代开封城、5米的明开封城、6米的金汴京城、8米的北宋汴梁城、10米的唐汴州城、12米的魏国大梁城……
在深入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更为不可思议的现象,六座开封遗迹不仅城摞城,居然还能路摞路、门摞门、墙摞墙、马道摞马道!
开封城,城摞城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01期
“开封城,城摞城”。朝代更替,关于繁华开封的历史也被埋藏在了几次发难的黄河的泥沙中。
专家从文化地理角度对“城摞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著有《宋代地域经济》和《宋代地域文化》的程民生教授分析说:开封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战国时期的魏国之所以迁都于此,表面是避开强秦侵扰,实际上是为了取中原进而谋取霸业。自从五代时期四个王朝相继建都于开封,尤其是北宋东京城以“富丽甲天下”而冠名于世,以至后来金代移都开封,使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理念:开封是一个王气很盛的城市,是块不能轻易放弃的宝地。
开封
图自《中华遗产》 2016年01期
摄影/周星星
汴梁已成往事,只能靠复原聊解遗憾。宋代宫廷建筑可以复原,但繁华喧嚷的气氛却去去不可追了。见惯了命运的无常与兴衰的交替,开封的故事讲不完,这也就是七朝古都的魅力。
千里江山图
“奇峰”尽收画卷,青绿惊艳世界
《千里江山图》
图自《中华遗产》2012年12期
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设色画以“丹青”为名,这是因为这些矿物颜色给了它精、气、神,艳丽永固正如江山不老。而且这幅画的内容上,可以算得上是搜尽“奇峰”。
《千里江山图》中的景色原型在哪里?
在《中国美术年鉴 2017版》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晖撰写《细究王希孟及〈千里江山图〉》一文,分析了此卷中所描绘的景色为从福建仙游至赣北庐山,鄱阳湖以及苏州、开封等地,其中庐山与鄱阳湖最为典型。
庐山北望长江,东临鄱阳湖,绵延90余座山峰,如同一扇屏风,置于江西的北大门之前。庐山险峻秀美的山水、清爽悠然的环境,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名人贤士流连其间,他们的足迹和诗句也留在了这里。
在与庐山结缘的诸多名人中,陶渊明是地道的庐山人。《饮酒》是陶渊明为人熟知的代表作,诗中他“结庐人境”的隐居之所正是庐山。他的家乡位于庐山东南麓,背靠景色如画的庐山,比邻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图自《博物》2009年06期
摄影/罗克恒
云雾渐起,如何识得庐山真面目,真是个千古谜题。其实这与它独特的地质构造有关。
庐山是世界地质公园,构造运动、冰川侵蚀和流水等地质作用,造就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岩层的褶皱记载了庐山曾经历的地质抬升和挤压。庐山西谷的如琴湖形如提琴,因地势低平,水气氤氲,时常云遮雾罩,犹如仙境,而出没不定的云雾,又给海拔1436米的五老峰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鄱阳湖畔鸟天堂 鹬鹳低飞鹤鹭翔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9期
摄影/宫正
“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对鄱阳湖那一片浩渺水色的描写。《千里江山图》描绘了“鄱阳湖尾水如天”,而现实中的鄱阳湖其实更加神奇。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冬季的鄱阳湖出现大片浅水湖滩,湖滩上留有大量鱼虾螺蚌和各种湿地植物,加之气候温湿,非常适合候鸟越冬。
大水一片,枯水一线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9期
2010年的9月,在吴城大湖池保护区,摄影师的镜头里,逐水而生的水蓼花,大片大片地存在着,花开似火,湖面仅剩一条蜿蜒的水道。摄影/王小龙
鄱阳湖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河入海水量的总和,被称为“长江之肾”。《千里江山图》中绿水长流,而现实中鄱阳湖其实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与枯水期面积、蓄水量差异悬殊。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涨,烟波浩渺;但到了冬季,湖水剧降,洲滩裸露。“大水一片,枯水一线”,恰恰是鄱阳湖的独特景致。
富春山居图
无声诗与有声画,需在桐庐江上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1期
该图上半部分为富春江实景,下半部分截取自《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桐庐沿江一带的山水风景,画中有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着矾头峰峦。这些山的墨色或浓或淡,都以“披麻皴”进行勾画,看上去疏朗简秀、清爽潇洒。
富春山居图
图自《中华遗产》2013年08期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问世后,被誉为山水画中的“第一神品”。这幅山水长卷长6.37米,宽0.33米,画中富春江既有清婉秀丽的江水,又有峻奇伟岸的峰峦,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然而,这幅长卷却因为一位明末收藏家过于喜爱,险些将它烧毁殉葬,虽被人救出,但已烧成大小两截。后来,较长一段被称作《无用师卷》,较短一卷被称作《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的重点在于“富春”——一条美丽的江河,富春江。富春江位于浙江省中部,是钱塘江流经杭州建德市梅城镇至萧山区闻堰镇的一段,全长约110公里,由北支新安江和南支兰江在建德市梅城汇合而成。
富春江山水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1期
富春江向东流贯桐庐、富阳两地,它的前段是安徽新安江,后段是钱塘江,一江三名。或许正是一头连着“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一头连着“人间天堂”西湖的缘故,富春江的山水中,既有名山的豪放不羁,也有名水的幽柔婉丽。
从古至今,富春山水常常被文人墨客赞美,清人刘嗣绾诗云:“无声诗与有声画,需在桐庐江上寻。”富春江流经桐庐境内一段又称“桐江”。
江雾霏霏泛轻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1期
晨雾笼罩着水面,远处青山线条清晰、层层分明。白雾从江心飘到江畔、飘到山间、飘到空中,已经分不清何处是水,何处是岸。摄影/徐建华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了长20余公里的“七里泷”(又名七里濑、七里滩)峡谷。“七里泷”由“一关三峡”组成,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沿途分布有梅城古镇、子胥野渡、严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
富春江两岸的山水,抚慰了黄公望的心灵;也正是黄公望的神笔挥毫,挖掘了富春江景色的神韵。
数树深红出浅黄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1期
泛舟于富春江七里泷,沿江可以看到许多古朴的建筑,还可以隐隐闻到桂花的清香。在这里看风景,还可以去瞻仰东汉时期的“严子陵钓台”。摄影/王俐健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