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3-31 收藏 2 7

20220208155402.gif


“永久黄”团体——中国化工的丰碑


“永久黄”的后人、老塘沽人及化工界的老人们,一提起“永久黄”无不津津乐道,话语不断。诚然“永久黄”团体的种种已渐行渐远,已成百年记忆,不少记忆可能更为强化,有的记忆可能淡化,也可能误化了。的确,百年沧桑,人事全非。可喜的是,我厂历届的党政领导始终持续不断做了大量有益当代,有功后代的企业文化的宣传、研究、保护工作。尤其十五年前,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工作,达到历史以来最高峰。我也有幸和几位同事参与其事,通过阅读、整理大量档案、资料和书刊,打开了历史的封尘,有缘与创业先辈们对话、交流,真是见字如面,使我深得教益,还是培根说的好“历史使人明智”。

不可否认,“永久黄”团体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和典范,在中国化工历史上占有光辉夺目的一页。可以无愧地说,“永久黄”团体是中国化工的丰碑,而且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据了解,众多的中外学者、专家,对“永久黄”历史极有兴趣,十分关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不少论述、专著纷纷问世,无疑是促进我厂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好事。


塘沽久大永利两厂全景


今天来说说“永久黄”团体,回顾历史轨迹,也是我复习“永久黄”历史的体会。

“永久黄”团体的概况


1914年范旭东从塘沽考察后,决定建立精盐厂与景学钤(《盐政杂志》主编、盐政改革家、盐务署顾问)相商,获全力支持。同年7月,呈文财政部盐务署申请立案,联合7名发起人,组织久大精盐公司,设立塘沽精盐厂,开辟中国化工基地。1914年9月22日,盐务署批文“准予立案”。自此久大公司正式成立,设厂于塘沽(史称久大西厂,今天碱俱乐部西北部)。正如范旭东所说:“久大是这班书生一时兴会所至,凑合而成”,“永久黄”团体的第一步由此启程。


久大西厂——永久黄的发祥地


1916年,西方国家已陷入“一战”,无暇东顾,国内洋碱紧缺,不少工厂倒闭。为中国工业发展不受外人制约,创办中国制碱业。范旭东等创办人,以“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胸怀大略,决定以盐制碱,积极筹备。1917年4月,永利制碱公司呈请立案,建立公司,设厂于塘沽。1917年10月9日,盐务署批复,准予立案。创办人为范旭东、景学钤、陈调甫等七人。1920年9月,获农商部批准注册,“永久黄”团体的第二步由此开端。


上世纪二十年代永利厂景


1920年,正当永利艰难起步,奋力探索之际,范旭东认识到“近代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决定在久大化学室的基础上,1920年新建化工研究室。1922年8月正式从久大精盐厂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机构,改名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社长为留美博士孙学悟。由此,三足鼎立,“永久黄”团体初步形成。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黄海化工研究社


实际当初的称谓并非如此,那时团体内尊称久大为老大哥,一是成立最早,并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援初创时期的永利,最初永利的财务,销售业务,均由久大承担,直到永利壮大,依然以财力和人力支持。二是公司和工厂均由范旭东一手创办,都是一家人,以兄弟相称,永利自然是二弟,黄海是三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家族更为扩大,永裕、大浦、铔厂、川厂、久大自贡盐厂等。因而那时一般称“久永”两厂或“久永”团体,直到上世纪30年代,也改称“永久”两厂或“永久”团体,也称为“海王”团体或“海王”事业。当然最响的还是“永久黄”团体,无论内称,还是社会的称呼,因为“永久黄”团体的功绩卓著、盛誉中外、影响广泛、当之无愧。


“永久黄”团体,自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直到黄金时代。由于“七七事变”日军入侵,团体遭受极大摧残,但不丧志,南迁西撤,转战华西,重建化工基地。解放后,为促进国家建设,黄海社于1952年划归中国科学院;其后南北各厂和相关机构,先后公私合营,划归地方;1955年,公私合营后的永利、久大两公司及两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及“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由此,“永久黄”团体的40年的使命就此终结。附记一笔,此后永利久大公司的采购、销售等职能,逐渐消失,再后主要业务是监督、协调、股息发放,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也划上了句号。

“永久黄”团体的规模


古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范旭东等化工先驱,具有战略眼光,不畏险阻,勇于创业,事业越做越大。由“永久黄”的大本营的三个机构,经过30多年的奋斗,各个机构遍布全国及海外。现让时光倒流,来个世纪回望:

1

创业时期

久永两厂投产以后,继续加大投资,扩大规模。1923年创建青岛永裕盐业公司。自此,两厂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尤其是打开了淮盐禁区一个缺口,淮盐盐质较劣,洁白的“海王星”牌精盐,在当地极受欢迎。“红三角”牌纯碱,也漂洋过海,在美国备受赞誉,荣获金奖。


青岛永裕公司


2

黄金时期

自此“永久黄”团体,逐渐步入正轨,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自1928年先后创办塘沽久大恒丰堂、南京中国工业服务社,南京全华酱油公司;其后组建久和公司,汉沽渤海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汉口鼎昌盐号,福泰盐号、天津航业公司、全华化学工业社、上海永新麻袋厂;1937年,又建成南京永利硫酸铔厂,连云港久大大浦分厂。从此酸碱工业比翼齐飞,奠定了中国工业独立发展的基础。


久大大浦分厂


3

抗战时期

由于“七七事变”,“永久黄”团体在范旭东统领下,任暴敌侵占千万资产,南北各厂,千人南迁,奋战八年,重建华西化工基地。自1938年启,先后建立久大模范食盐厂、永利川厂、三一化工厂、四海化工厂、明星制药厂等16个大小工厂,一边生产,一边支援抗战。期间,创办久大海洋研究室;与中共组织组建重庆建业银行。此时虽为最艰难时期,又是第二次创业,却硕果累累。


永利川厂厂房旧址


抗战胜利后,积极复员,恢复生产,终究元气大伤,难以恢复战前水平。还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永久黄”团体,枯木逢春。


毋庸置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永久黄”团体确实辉煌夺目。北自黄河流域,南抵珠江河畔,东始海岸线,西越峨眉山麓。团体的各公司、厂矿、办事处、经理处、分销处、代销处遍布全国以及台湾、香港、纽约、海防、仰光,直到新加坡。同时,《海王》社、文化印书馆;学校、幼稚园、成人义务教育学校;永久医院;住宅、宿舍;各种文化教育,生活福利设施齐全。


以上可见,“永久黄”团体,企业遍布南北、产品众多、机构齐全、规模巨大、质量优异、信誉卓著、中外知名,成为那个时代的企业明星。


“永久黄”团体的业绩


在上世纪中国工业萌芽时期,“永久黄”团体,横空出世,确实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


近百年前,久大创造出“海王星”牌精盐,今天看来,毫不起眼,不足为怪。当年却是“惊天动地”,仅此一项,就含有5个第一:第一次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吃粗盐的历史;第一次打破了盐仅是食用的旧观念;第一次创造了用机械造盐的先例;第一次打破了古老的引岸旧制;促使政府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盐质分级标准。此后,更是引导、带动了全国制造精盐的热潮,十年间,先后建立了13个精盐公司。此事利国利民,可见一斑。


永利历经磨难于1926年6月29日,生产出合格的“红三角”牌纯碱,更是非凡。永利成功打破了苏尔维制碱法70年的封锁,又创造了5个第一中国第一个苏尔维制碱厂;超过日本,位居亚洲第一;打破了千年旧制,第一次实现了原盐免税;第一次开创了将盐作为工业原料的开端;同年,“红三角”纯碱走进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现称世博会)荣获金奖,首次创造了中国工业品荣获金奖的殊荣。1930年,又在比利时工商博览会再获金奖,恰巧在苏尔维制碱法的故乡,经受了世界最高级的检验,更证明了“红三角”牌的过硬,为中国纯碱走向世界颁发了通行证。


“永久黄”的历史业绩,经过漫漫岁月,确实耳熟能详,不再赘言。“永久黄”的创业者、各级技术和管理层,大都是海归派和国内高等院校的高才生。他们学识丰富、眼光远大、理念先进,办事起点高,虽是小事,更显大手笔。先举细节为例:1933年秋,按范旭东的指令,黄海社的新图书馆大楼破土动工。在建期间,专派研究员陈文远到北平图书馆学习图书管理,为期2个月。又如:1937年专派永久医院院长陈秉常博士赴英进修及学习工厂卫生管理。再看以下:

1

实业救国,爱国在先。

1922年,依据华盛顿会议决议,日本应归还青岛胶澳盐田和工厂,但政府无力承担,为维国权,范旭东力主久大积极投标,经过激烈争辩,备价300万元,于1923年组建永裕盐业公司。由此打破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赔款失地,丧权辱国的恶局,开收复失地之始。1928年,在中外商号激烈的竞争中,购买俄国码头,20万元,没有划价,以防再落入外人之手。为此创办恒丰堂,管理久大码头和房屋,成为塘沽地区第一个房地产公司。1933年,范旭东为“报国重任”,拒绝英、德的合办硫酸铔厂的苛刻条件,不愿“中外合办”和“官商合办”,决意自办,政府批准。结果,1937年,永利铔厂屹立中国大地,打破了英、德的化肥市场的垄断。


2

资金运作,观念超前。

由于久大生产经营得法,利润可观,业绩为社会关注,其股票被市场抢手。1922年,一位太古轮船公司高级职员,欲将天津市一块私产预留地段(中心花园——市区黄金地段中心),卖与久大,但不付现金,以久大股票交换。结果交易成功,首开土地置换的创举,此为天津久大公司大楼(现为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由来。1945年,永利已债台高筑,国内贷款既难,又难以接受,只能另辟蹊径,大胆利用外资。范旭东为战后建设十大厂计划,经过谈判与美国华盛顿出进口银行签订贷款1600万美元协定。由于永利公司的业绩、信誉和影响,美国政府破例给中国民间企业贷款,首创中国企业利用外资之先河。为此,国民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关法规和办法,公布于众。


3

改变塘沽,繁荣发展。

当年,“永久黄”一举将化工宝地——塘沽,建成中国化工的发祥地,三大机构扎根塘沽,也使塘沽多方受益。她以雄厚的工业文明物质改变了塘沽地方面貌;她以科学和先进的管理,提高了塘沽民众的文化档次;她那勃勃生机、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促进了塘沽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上世纪20年代,“永久黄”不惜工本,在新街一带,拓宽新开街,建立新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商人和艺人纷纷来此落户,各类店铺犹如众星捧月,围绕永久两厂,附近又临塘沽火车站和多处码头,使地广人稀的塘沽热闹非凡,以致成了塘沽地区繁华的商贸中心,一直持续到50年代。


久大码头


“永久黄”自1920年启建工人室后,持续建房至1949年已达3万7千平方米;并致力市政建设,修路、架桥、挖井、植树、建造花园、建气象台等。而且不少地名由团体命名,如:西厂路、恒丰路、黄海路、永久路、海王桥、联新桥等,均标注在1932年的《塘沽地图》上;同时建有医院、学校、幼稚园、俱乐部、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还将电力输入塘沽,供给工商户和居民。


二十年过去,塘沽——原来穷乡僻壤的小渔村,俨然变为华北工业重镇。“永久黄”为改变塘沽,促进经济、改变市容、改善交通的企业行为和主要的历史作用,不容否认。


4

建设四川,促进西南。

1937年,日军侵华,“永久黄”团体,毅然参加了亘古未有的“工业东渐”的大迁徙队伍,南迁四川,以保护、保存难得的化工种子。


在四川这西南半壁的井盐大区,“永久黄”力排当地盐商及恶势力的反对和阻扰,克服盐质低劣,卤水浓度低的困难,先后建成久大自贡盐厂、永利川厂等16个工厂;为改变当地工艺落后,古老的生产方式,采取了枝条架法和塔炉,提高浓度,节省成本,提高产量;以电力代替畜力、特制盐砖代替巴盐等,科学新技术并推广到川东、云南、贵州,大力改变了西南地区的落后面貌。同时进行多项研究,成功开发五倍子的综合利用,制作染料和药品,支援国防;根本消除了使人致命的地方病“痹病”,真是造福地方。“永久黄”的诚意和业绩,使当地人深受感动,广受欢迎。


久大自贡模范盐厂


抗战胜利后,“永久黄”大部原班人员复员归家,大部厂矿留给当地。八年来,不仅保存了宝贵的化学种子,又使四川及西南受到科学的洗礼,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工业文明的水平,培育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四川经济的更大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饱受战火锤炼的化工种子,解放后撒到各地,大都成为化工的骨干和栋梁,成为各地直到中央部门的各级领导,如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二机部副部长姜圣阶等。以上足见范旭东的宽阔胸怀,佩服他的远见,感叹他的决策。


李烛尘



侯德榜

姜圣阶


“永久黄”团体之所以取得傲人的业绩,为中外瞩目,绝非偶然。她历经千锤百炼铸就了化工长城,化为民族工业的结晶,形成旧时代少有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天,“永久黄”的根——天津碱厂,移植渤海湾边,完成了第二次战略大转移。经过十多年的奋力创举,百年的老字号——永利,再次图强!可以告慰先辈们,永利的新百年,必将大放异彩!


作者 王志远 简介

王志远,原是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酷爱研究滨海地方历史文化,尤其在“永久黄”成长历史方面,研究建树颇深。

自2007年起,曾经参与编辑过多部书刊:2007年11月《天碱90年历史画册》;2009年10月《钩沉》;2014年11月《范旭东文稿》;2008-2010年《碱业巨擘谱新章画册》。

1984年9月--2013年10月多篇文章曾经入选《沽口往事》《渤海撷贝》等5部著作。

2016年出版专著《沽水流沙》。

2005年至今曾被中央、天津市、滨海新区等电视台采访20余次;被《今晚报》《渤海早报》《滨海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多次;各种文章200多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



转载自滨海新区博物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