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3-28 收藏 0 6

20220208155402.gif

范旭东与塘沽的毕生情缘



1914年的寒冬,塘沽地区最早的海归派——范旭东,这位湖南学子,为筹建中国第一座精盐厂,满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壮志,来到渤海湾的天赋盐都——塘沽考察,一眼看上了塘沽。自此,就与塘沽结下了一生不解的情缘,塘沽成就了范旭东,范旭东改变了塘沽。


在塘沽的广袤的盐滩,范旭东打胜了中国化工的三大战役,分别于1914年创建久大精盐公司(塘沽精盐厂)、1917年创建永利制碱公司(塘沽制碱厂)、1922年创办黄海化工研究社,均创中国第一,成为“永久黄”团体的开端。从此,塘沽成为中国化工的发祥地,也成了范旭东终身事业的启航港。


“永久黄”的发源地——久大老厂


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范旭东吃住在荒寂的塘沽,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断试制精盐,获得成功,始创久大第一厂(西厂),两年后投产,范旭东任总经理兼技师。


1917年制碱试验成功后,范旭东陪同陈调甫(东吴大学化学硕士,追随范旭东第一人)到塘沽参观久大老厂,面对厂外如山的一座座盐坨,对陈调甫说:“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的丰富资源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在创建永利的奋斗和磨难中,陈调甫、李烛尘、侯德榜、孙学悟、傅冰芝等创业先辈先后加盟,范旭东在天津全局指挥,经常到塘沽工地、工厂视察、指导。


1918年久大公司购置盐田全景,远景站立者为范旭东


永久两厂和黄海社正常运作后,又创建了青岛永裕盐业公司、连云港大浦久大分厂、南京永利铔厂等一系列企业。范旭东经常在全国南下北上、总揽全局、筹措资金、组织安排、筹划决策,忙个不停。但是还时常关心塘沽,亲临塘沽,开会、调研、指示、讲话、筹划化工大业。当年的《海王》(旬刊)经常刊登范旭东来到塘沽的消息和报道。


1924年6月22日,正值塘沽永利碱厂工艺调试、设备更新,准备再生产之时,范旭东提议在碱厂召开永利制碱公司第四届股东会议,而此前,久大和永利的股东大会均在京津两地举行,如此请股东们光临塘沽,亲眼目睹东亚第一厂的大工业壮观。在这次股东会上,久大的最早股东黎元洪,亲临会议,而且再投资入股永利,为永利扩股50万开了好头,范旭东并专函致谢。


1924年6月22日永利股东们参观塘沽碱厂


1928年由于军阀将盐税,税上加税,范旭东上书张学良免税,虽获减税,但范旭东在抵制盐税过程中,久大被迫停产7个月,虽未裁1人,但职工仍有情绪波动。9月1日,范旭东奔赴塘沽,在工人大食堂召集职员和工友谈话:“兄弟许久没有同各位见面谈话,是不能来的缘故,无非为着公司的事忙,东奔西走,使我不能抽空。不过虽然如此,我对于塘沽工厂,可以说是时刻没有忘记;因为塘沽是公司事业的体壳,如若体壳不健全,一切皆无从附丽,实在是必要。”范旭东的20分钟的诚恳之谈,使同事及工友颇为感动。


1929年11月25日,工商部特派员徐善祥视察永利碱厂,范旭东与李烛尘、侯德榜、陈调甫专门陪同,并在厂区合影留念。转天,在永利俱乐部邀集同仁谈话,范旭东和徐善祥的讲话,有声有色、感人肺腑、令人振奋,满座掌声不断。此次视察为永利扩建筹资铺平了道路。


1929年11月25日,工商部特派员视察永利碱厂。

左起依次:侯德榜、范旭东、李烛尘、徐善祥、陈调甫


1930年8月31日,范旭东偕新任永利公司监察周寄梅(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实业部次长等职)同来塘沽,历经9个月零5天,与同仁重新见面,永久工厂同仁莫不喜形于色。近百人集会于久大东厂公事房,由范旭东和周寄梅先后演讲,报告内容为:“去腊今春为永利与政府合作事,奔京走沪的种种经过,终使原料及成品免税30年得以完全解决,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政府的认可,我们更要振起勇往迈进的精神”。演讲结束,会场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933年8、9月,范旭东两次来塘沽,到黄海社与职员谈话,指示建设新图书馆。新馆于1934年4月建成,而今已成为黄海社唯一旧址,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建成新黄海图书馆


自“永久黄”团体的事业,创建发展二十年后,范旭东不论何时何地,总是不忘塘沽,怀念塘沽。1935年5月,为迎接美国经济考察团考察“永久黄”亲自撰写了欢迎词。他以实业家的眼光,文学家的词章,赞美塘沽“是华北海岸一个闲静的村庄,村民巧于利用这一带的大平原和干燥多风的气候,自古就以产盐著称。一九一五年我们在这里兴办精盐工业,不久,又续办了碱厂,中国的碱业从此在此地立下根基。”“这里让远来宾客特别感兴趣的就是,村民如何将晒盐捕鱼的自然生活转向近代工业经营的行径,还历历在目。盐田的水车,挂着片片轻帆,随风翻动,是多么古拙!但是它能供给我们每年十万吨最廉价的原盐,它与苏尔维法的装置,密切合作,各尽其能,同为国家生产经济努力,这样调和坚实的东方色彩,惟有塘沽最鲜明,最丰富。”


1935年9月8日,明星小学大礼堂正式开幕启用,范旭东专门赴会讲演《我国政治之现状及金融之趋势》,受到“永久黄”同仁热烈欢迎,《海王》赞称盛况。


1936年他在《民营经济建设事业丛刊》第一册发表文章《一个过来人所述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事迹》,谈到塘沽“从工业见地说,塘沽一代确是有它的特长,原料聚集,水陆交通便利,全国其他地方很少能比得上它


1937年的卢沟桥枪声,粉碎了“永久黄”团体的黄金时代。不久,范旭东怀着满腔悲愤,以“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气节,坚拒日军,南下庐山出席会议,离开了天津,离开了他,倾注23年心血浇灌的塘沽,离开了“永久黄”的大本营。在他的指令下,“永久黄”的南北各厂人员也先后西撤南迁。在重建华西化工基地的巴蜀深山,范旭东遥望东方大海,塘沽时刻萦绕心间。1939年3月1日,他欣然提议,决定将永利川厂新址老龙坝道士观旧名废弃,改为“新塘沽”,并将三个大字镌刻于厂门左侧山崖上,把塘沽永利碱厂的厂景照片放大,悬挂办公室,表示“燕云在望,以志不忘耳”,以纪念中国化工的摇篮——塘沽。今天,“新塘沽”原石被凿下,制成石碑,移立于永利川厂原址(现东风电机厂),作为永久纪念。


1939年2月,雕刻的“新塘沽”山崖处


1939年11月,他在《我们初到华西》中写道:“久大、永利、黄海,是塘沽事业的三大柱石,后来我们向沿海沿江推进,都是拿这个做基础。”


1943年6月,在新塘沽学社成立大会演说中,他深情地回忆:“说到新塘沽,谁也忘不了我们的老家——塘沽!那里我们离开六年了,它是我们事业的发祥地。一片广漠无边的大平原,有海口吞吐世界商贸,有铁路贯彻全国交通,白的是盐,黑的是煤,有作为的工程师谁不留意?当日大家带着宗教的口吻,叫它做‘中国化工的耶路撒冷’,虽然是笑话,可见大家是真心看重这地方”。


1944年7月,在久大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再次追忆历史“那年四月,我们把德人在塘沽的铁路支线接收过来,本厂和车站以及轮船码头都能直接联络了。”“沿海河的俄国码头后来也给久大收买了,一个荒废渔村,忽然变成了近代工业城市,当时擘画一切的,如已故的章舒元先生和现在留驻沦陷区的文公信、沈舜卿以及战时在后方的萧豹文、李烛尘、唐汉三、杨子南、彭九生诸位先生,都曾经直接在塘沽负责,披荆斩棘之劳,大家应当永矢勿忘。”范旭东永远不会忘记,与他志同道合,生死与共,为塘沽事业共同奋斗的战友。


1945年10月2日,范旭东病逝前两天,致函孙学悟,写下他平生最后一封信,其中写道“秋天的塘沽,令人怀想,吾等可结伴而行了!再容谈。”此时此刻,身处重庆的“化工斗士”十分留恋、怀念、难忘的塘沽!真是浓浓的塘沽情缘!可悲!可叹!可惜!他17岁离开湘江,东渡日本,归国创业,直至63岁在重庆病逝,从未再登家门。他三十多年致力民族化工、国家事业中,有多半岁月是在塘沽度过的。1947年7月15日,离别塘沽10年的范旭东的英灵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塘沽。在久大老厂,范旭东的老家,“永久黄”的根基之地,范旭东的第二故乡——塘沽各界及“永久黄”团体两千余人,举行公祭大会,纪念他为塘沽、为中国化工奉献的丰功伟绩!最终,范旭东安葬于北京西山,与母兄共眠。


1947年7月15日,恭迎范旭东灵柩途经塘沽永利碱厂


27年过去,范先生的墓地,由于军用而迁移,又赶上文革内乱,被夷为平地,变成果园。以至1993年,范先生之女欲将父母合葬,遗址难辨,无奈之下,将范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搪瓷缸装进塘沽的泥土,与范夫人迁葬于上海奉贤,与塘沽的大地永存。


范旭东(1883.10.24—1945.10.4)湖南湘阴人


逝水百年,“永久黄”及离退休的员工和塘沽的父老,永远不会忘记范先生!他创造的历史丰碑永远树立在我们心中!他不仅留下了走在世界前列的企业精神、丰富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工业文明,也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工业建筑、职工宿舍建筑群和众多的教育机构、医院等社会公益设施,给塘沽留下了多彩的城市遗产。如今,在滨海新区的核心地区——塘沽,屹立着两座范旭东塑像,一座在临港经济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一座在滨海立交桥下的红三角广场。


转载自滨海新区博物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