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3-17 收藏 0 2

20220208155402.gif




一段艺术时光

一个文明故事

艺术之声 大美中华



太和清音起源于安徽太和地区,随后逐渐流传至亳州、阜阳等地,其唱腔一板三眼,委婉曲折,唱词文雅精致,工整考究,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太和清音因其优雅清丽的唱腔和特有的旋律,在民间盛极一时,经多代文人雅士发展成一稀有剧种。



清音传说

根据《清音筝普》记载,元末明初时期,在颍州泉河南岸地区,有一位玄坛法师,学识渊博,精通音律,他喜弦歌擅琴筝,通过不断的练习,吟唱出一种特殊的旋律,其曲调清雅悠扬,因此称为太和清音。


几百年来,清音在家族中世代相传。民国初年,此风盛行,出现了许多与氏族有关的演唱家,他们大多出生于富豪门第或小康之家,演唱时分行,每人各任一角,或一人演唱几角,往往通宵达旦。时有人赋诗云:“清音当日尽风流,传入民间数百秋,国泰年丰多乐事,夜深灯火唱《追舟》。”



清音近代史

太和清音老艺人


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弹唱改为戏曲上演。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曾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并获奖。


董必武听到此曲后曾高兴地说:“此曲应从天上来。”而省黄梅剧团著名作曲家方少池更是把清音的唱腔带进了黄梅戏中,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到60年代初期,太和县清音戏剧团被撤销,直到80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才恢复业余清音组活动。


1979年以后,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太和清音濒于失传。



继往开来,未来可期

虽是稀有剧种,但太和清音幸得老一辈清音艺人的酷爱与呵护,他们自发地在干旱贫瘠的戏剧艺术土壤中,艰难地呵护着近乎干瘪的清音艺术的种子,让这一古老的地方稀有曲种得以流传至今。


现在,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在高级职业学院开设清音课程,创办太和清音传承基地,为清音表演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之间搭建起了传艺、继承、创新的桥梁。


如今年轻一代清音演唱者已能独当一面,老艺人在清音演唱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作了一批新的优秀曲目,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欣赏需要,在各类全国性曲艺大赛崭露头角。


 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



如今的太和清音已是“雅曲民间传,不止天上有”。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太和清音必将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年轻的演唱者加入到清音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聆听方式

扫描左侧二维码聆听精彩音频,赶快行动起来吧!

文字\音频:国家公共文化云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