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2-02-24 收藏 0 0

20220208155402.gif



    有这么一幅画,自打创作出来以后,便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被巧取豪夺,又几度周转,险些焚画殉葬,烧后一分为二,辗转进宫被皇帝定为赝品,最终两部分隔海相望。这幅有着传奇经历的画作就是《富春山居图》。

    今天带大家欣赏的便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506.jpg

《富春山居图》

元代  黄公望

纸本水墨

宽33.64厘米,长720.81厘米

    元分天下民众为四类,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黄公望沦为“四等公民”。经历国破家亡,南宋遗民在鄙视和屈辱中以求生存,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算命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521.jpg

黄公望像

1939年王同愈作

    《富春山居图》是是黄公望在79岁高龄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本为其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这幅宏伟巨作。

    为了画好这幅画,黄公望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534.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546.jpg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全真教同门师弟郑樗(无用师),它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

    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里。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时,没想到那位朋友的儿子,心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狡辩说画是被人偷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他硬是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559.jpg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代  黄公望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610.jpg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明代  沈周

    沈周失真迹后,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了《富春山居图》的新主人。隆庆四年,无锡画家谈志伊将其收入囊中。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晚明最杰出的书画家)所购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

    吴洪裕对这幅画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给自己殉葬。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画虽得救了,却断为一大一小两段,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624.jpg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元代  黄公望

纸本水墨

宽33.64厘米,长68.41厘米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637.png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元代  黄公望

纸本水墨

宽33.64厘米,长652.4厘米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花了两千两银子,买得《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竟闹出了一段收藏史上的笑话。此前一年(1745年),乾隆得到了一本《山居图》(实为子明卷),写道“偶得子久《山居图》,笔墨苍古,的系真迹”,认为这就是黄公望的真作《富春山居图》,一年后购得《无用师卷》后,乾隆就有了两幅一样的作品,他剪烛粗观,思虑再三,最后决定,“旧为真,新为伪”,确认先前的《山居图》(子明卷)是真的,其实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无用师卷》的摹本,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把乾隆帝蒙骗了。不过,幸亏如此,黄公望真作逃过乾隆弹幕式题款一劫。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649.jpg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700.jpg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712.jpg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722.jpg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736.pn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747.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758.jpg

    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810.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822.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833.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844.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855.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906.jpg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917.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938.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1950.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001.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012.jpg

    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029.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039.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050.jpg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101.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112.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123.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135.jpg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147.jpg

《富春山居图》(全卷欣赏)

微信图片_20220224102209.jpg



转载自BHAM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