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
science
小 科 学
2006年4月,滨海湖黄港水库发现了一处牡蛎礁遗迹。这座礁体遗迹为何出现在那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与滨海成陆具有怎样的关联?这座牡蛎礁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地质学家如何依据单体牡蛎推算其存活年龄呢?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牡蛎为何被称为“生态先锋”?我们保护和利用牡蛎礁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文物里的小科学”为您揭秘“千年古代牡蛎礁”!
01
牡蛎礁的形成
牡蛎喜欢生长在半咸水河口和近海环境中。一个活的牡蛎具有左右二壳,右壳小而平,左壳大而隆起且壳的表面凹凸不平,成为牡蛎的附着面。刚出世的牡蛎能够在水中零星自由附着,当大量个体密集度附着高时,就形成了原地向上建造的上凸体,而且当他们能够抵挡风浪,最初的礁体基层建造就完成了。经过漫长的时间,底部死去牡蛎的壳体便形成了牡蛎礁,而上面仍然继续生长活的牡蛎继续建造,当礁体建造至潮间带时,由于涨落潮流的变化,其顶部每天有数小时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礁体不再持续地向上建造。
02
牡蛎礁与滨海成陆的关系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市地质调查中心的专家推测,牡蛎礁与滨海新区退海成陆密切相关。随着海岸线不断推进,河流与潮汐搬运大量泥沙堆积,当泥沙的堆积速率远远大于礁体向上建造的速率时,会导致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并覆盖在礁顶之上。这使礁顶的活牡蛎个体窒息死亡,礁体建造结束。因此牡蛎礁出现的位置就是当时海岸线位置。又因为礁体是从下往上生长,最底层年龄最大,最上层年龄最轻,通过测定确认礁顶和礁底的年龄,就可以确定礁体的存活时间。经过地质学家检测发现的滨海湖这片黄港水库出土的牡蛎礁形成于2500年前,结束建礁于2300年前,建礁持续200年。据此见证了滨海新区退海成陆的历史事实。因此,保护和研究牡蛎礁体意义重大。
03
牡蛎礁体与地层气候条件的关系
经研究测定,牡蛎礁体的宽窄与礁体生长环境的变化有关。当泥沙堆积速率较快时,牡蛎为了保住生命不被掩埋,拼命往上长,使个体呈现为细窄。当没有大量泥沙堆积,牡蛎生存环境良好时,牡蛎没有生存危机,可以从容向宽处生长,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使个体呈现宽厚。据此,我们也能判断哪一段地层气候条件良好,哪一段地层气候条件较差。
04
牡蛎礁体与古气候演变规律
在牡蛎剖面上具有像树轮一样的生长层,窄且深的纹路是冬天分泌所致,浅且宽的纹路是夏天分泌所致,一深一浅就是一年。同样是夏季生长层,越宽说明生存环境越良好,生长得越快。因此,别小看深埋在地下的千年牡蛎礁体,以它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我们揭示出许多古气候演变规律,依据现规律,可以让我们学会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
05
牡蛎的营养价值
牡蛎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碘量远远高出牛奶和蛋黄,具有海洋牛奶的美称。牡蛎不仅是强身健体的物品,连我们做饭用的蚝油也是用牡蛎肉体的汁熬成的。牡蛎不仅能够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壳体可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各种添加剂领域。
06
牡蛎礁的生态价值
牡蛎礁与热带海洋中的珊瑚礁相似,可以构建出空间三维生物结构,其作用相当于天然的鱼礁,易成为鱼类栖息、产卵及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也可以为许多重要的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提供了栖息和避难所。与此同时,牡蛎还是生态先锋。在渤海湾近海水质差的情况下,一个成体牡蛎24小时可过滤净200升海水,是公认的净化水质的贝类。
转载自滨海新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