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1-11-02 收藏 0 0

20210918151030.gif



切·米沃什






/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
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作者简介


切·米沃什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1911年6月30日,切斯瓦夫·米沃什生于立陶宛维尔诺。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1951年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

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礼物》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拉夫·米沃什写的一篇诗歌。此诗歌包含着对恩怨得失的断然舍弃、对如烟往事的彻底超脱,以及对自我觉醒的内心赞颂,体现了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深刻的生活智慧。

米沃什的《礼物》,整首诗弥漫着一种柔和、安详、静谧、圆满、幸福的气息,读完会被一无所求的幸福愉悦浸润。这首诗的美妙之处,也在于与东方哲学、文学的接通。中国禅宗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坛经》),也有许多类似“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此事楞严尝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这样的禅偈,无不展露着那种安详、宁谧、幸福、自足、圆满的境界。熟悉或者喜欢禅宗的朋友,应该都能瞬间领悟米沃什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意境。

因为这首诗,真的太幸福,太圆满了。这种幸福与圆满,与世界上的任何人事物都无关,只与自心、自性有关。同时,这种幸福与圆满,也与世界上的任何人事物都有关,因为,万有都是自性的一部分呀。

木心也有一首诗与此诗意境相似,《杰克逊高地》:“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和蔼,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人生在世,无论你拥有怎样的命运与人生剧本,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谁又能够避免。不过假如你的万千旅程与悲欢历练,都像涓涓细流一样,融入大江、汇入大海,那么谁又能说,这一路的颠沛风霜,是没有意义、不值得的呢?细细品味,每个人的一生中,一分一秒,一时一刻,都有其曼妙,成其意义,成其美好。最终,在一种难以言诠,却昭然洞然的体悟中,被我们完全接纳、完全摄受。我们,与我们的人生之旅,“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终是圆满。

愿我们每个人,无论处在旅程的哪一步,无论经历怎样的生活历练与境遇,都不忘这种圆满自足的心境。因为,它本自在我们心中。

(赏析来源于网络)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米沃什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漂泊、动荡、凶险、屠杀与在时间中的遗忘,当然,还有贯穿于他的诗歌写作中的拯救。米沃什的全部诗作可以看成是一首挽歌,一首关于时间的挽歌。当面对时间和时间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杀和死亡,米沃什感到惶恐、困惑、悲伤,甚至无能为力。但他没有忘记、也不曾放弃他诗人的职责。他试图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同时也在他的诗中包含了对人性、历史和真理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时间的思索构成了米沃什诗歌的特色。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展现出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即时间和拯救。这就使他的诗中具有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失去家园的感觉对于米沃什来说是双重的:地理上和时间上的。他目睹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变化,并为之深深触动。早年的信念破灭了,许多熟悉的人和城市消失了,德国法西斯的覆亡并没有使和平真正到来,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集权和冷战。但幸好这种时间的变化并没有把他引入一种虚无主义,而是使他具有了见证人的身份。

米沃什的反思源于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但他不是十足的悲观主义者,至少他的部分诗歌并非那么沉重。他也写过一些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可以把这视为他全部作品中的华彩乐段,也可以看作他对生活的热爱。诗人主张并鼓励人们去感知、享受尘世的快乐,即使这快乐是短暂的。正是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正是对时间的本质有着深切的感知,诗人才转向了普通人的生活,或者毋宁说,他是在遮掩或说服自己忘掉内心的痛苦。因为过去的一切不断地袭扰他,包括那些死者尽管他可能真的认为生活即是幸福,但人活着所要学会的不光是死亡,还有活着本身。

在米沃什最初开始写作时,现代主义诗风正在欧洲盛行,年轻的米沃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米沃什留在华沙,亲眼目睹了纳粹的种种暴行。这些噩梦般的日子日后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直接或戴着面具。在1956年完成的长诗《诗论》中,米沃什对1900至1945年波兰的历史文化和诗歌创作进行了回顾,这可以看作他在流亡西方后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清理。米沃什深知自由对一个人的重要,但他并未忽视自己对历史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在他看来,最可怕的莫过于遗忘。如果过去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那它们就不是真正的消逝。但消逝的过去一旦被遗忘,那就意味着它真的消逝了,人们也就断绝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

晚年的米沃什,诗歌的创作中开始带有神学思想,一方面尊重宗教,另一方面又手握着虚无。在诗集《第二空间》中,诗人在完成一生孜孜不倦的诗歌写作和社会活动之后,重新梳理自己的宗教体验和生死观念,以一种最基本的私人经验作为终曲。






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