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0-08-26 收藏 0 0

WechatIMG2275.png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到了汉代,人们更是将牵牛星织女星写入诗歌,《古诗十九首》中便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就有描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七夕和乞巧、牵牛和织女更是被文人墨客寄予脉脉感情,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大诗人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为人们耳熟能详。而秦观的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更是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讴歌了真挚、坚贞的爱情,尤其是词末二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使全词思想境界焕然升华,成为传诵至今的千古佳句。

到了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现在,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虽然许多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但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七夕也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深深地印刻在人们心中。




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