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1-09-06 收藏 0 3

640.gif


沈清庄明铜造像


今天继续跟小编一起观看

文物的前世今生吧

沈清庄明铜造像

这是一尊释迦牟尼“成道像”

通过它我们可以追溯

滨海新区历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源流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01、文物来源




该文物为明铜造像。1974年出土于滨海新区小王庄镇沈清庄村(属原天津市大港区)村西古庙台上。是年初冬沈清庄村一李姓村民在院里挖菜窖时发现,随即交由当时的天津市南郊区文物部门收藏。1979年成立大港区,南郊区将此造像转交给当时大港区文化部门。现收藏于滨海新区文化馆大港馆区。



02、文物形制



该铜造像的铸造时间为明代,造像通体高为25.5厘米、宽17厘米,重2774克。造像整体为黄铜铸造,保存基本完好。



03、文物含义



这是一尊释迦牟尼“成道像”,结跏趺坐莲花座上,左手横置双膝上,结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名为“触地印”,表示大地作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度脱众生。



04、文物背景


该文物原采集地为滨海新区小王庄镇沈清庄村。据原《大港区志》记载,沈清庄村一带自唐朝时起便有人在此居住,并建有“娘娘庙”,供奉的神祗为海神娘娘。距沈清庄村不到5公里的刘岗庄村北就有唐初的“南塘”遗址(目前该遗址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这里还是海滩,大约在南宋时期,黄河曾在天津以南漫流入海(也有研究者认为黄河在南宋时期曾夺海河河道入海),在河北青县、黄骅和天津静海区等地区的地表淤积了5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的黄土层,地势明显增高。所以,在《大港区志》记载到明朝时,在沈清庄村重修“娘娘庙”时增建了佛寺,并在新修的娘娘庙正殿上方及佛寺的香炉上都镌有“神泉庄”字样。“沈清庄”这个名字是由于当地口音造成的“讹音”,解放初期核实村名时,当时的村干部不了解这一历史,便用了“沈清庄”这个村名。通过对这一记载分析,该造像应是修建佛寺时置入的。现在仍存有一通明朝修庙时记录捐款者的“功德碑”残碑(2018年夏天,天津市文物保护中心还来人到小王庄镇政府院内拓过此碑)。



05、文物价值


通过该造像铸造的时间和置入当时沈清庄村佛寺的时间,我们可以考察到沈清庄及周边广大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这里的居住人随着地势的升高,逐渐从渔民转变为盐民和农民,特别是沈清庄正处于明朝“长芦盐灶”的轴线上(这部分内容可参考《沧州志》和天津盐业史等有关资料)。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该造像的研究,进一步认识滨海新区先民不同宗教信仰造成的原因,这里人口流动变化的情况以及滨海新区历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源流。总之,从沈清庄采集到的明铜造像,承载诸多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深入挖掘滨城历史文化有关积极意义。    



06、目前状态



目前铜造像,保存在滨海新区文化馆,大港馆区,文保工作室文物展室内。



来源:滨海文旅发布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