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马戛尔尼伯爵
使团的船队从白河出发前往北京
作者
威廉·亚历山大
8月
秋天不知不觉到来
阳光不再热辣,微风开始微凉
两百多年前
就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一支来自英国的船队从大沽口出发
经过海河前往北京
他们是马戛尔尼的船队
这一精彩瞬间留在了画布上
现在这幅画被收藏在滨海新区博物馆
大家一起跟随小编的目光
来观看画背后的故事吧
01、文物来源
这副作品是2018年滨海新区博物馆自英国征集而来,经专家鉴定与论证,该作品创作者为马戛尔尼伯爵使团的随行画师威廉·亚历山大,作品描述的内容为1793年8月英国大使马戛尔尼使团的驳船队从大沽口出发经过海河前往北京的情景。该作品曾在1977年收录于英国马丁画廊第18号展览与同名画册——《18和19世纪在中国工作的英国艺术家》,目前这幅作品称得上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滨海新区作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重要窗口的依据和凭证。
02、马戛尔尼简介
(乔治·马戛尔尼)
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以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欲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却无功而返。
03、历史背景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带领庞大的大不列颠王国使团,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为接待来使,乾隆于次年5月拨银修缮大沽海神庙,以作马戛尔尼的公馆。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出发,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经过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亚洲海域,到达南中国海后沿海岸线北上,经过一年的航程,1793年8月,到达大沽口,乾隆皇帝派直隶总督梁肯堂和盐政徵瑞在大沽海神庙接待使团。使团登岸后,先到大沽海神庙拜会了直隶总督梁肯堂。经过几天的休整,又在通州协副将王文雄、天津道道员乔人杰的陪同下,换乘快艇,进入天津。
04、作品内容
这幅水彩铅笔画描绘的是1793年8月,英国大使马戛尔尼使团的驳船队从大沽口出发经过海河前往北京的情景。
根据《马戛尔尼日记》记载,使团的远洋船队到达大沽口后,使团成员连同他们带来的礼物和行李,一起换乘37艘内河驳船通过海河前往北京。每艘驳船的桅杆上都飘扬着一面旗帜,以表明他们在船队中的身份和地位。此外,还有一些随行船只,或供陪同使团的清廷官员使用,或装载饮食物品和服务人员。另有大队清兵随船同来,承担特使上岸时的保卫工作。画面的情景写实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
05、历史意义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两国最早的外交盛事,大沽海神庙作为接待使团的首个驿站,也因此扬名西方、载入中国外交史册。
这幅作品记录了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首次正式碰撞,见证了滨海新区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窗口的地位和作用。
06、作者简介
这幅画的创作者是使团随行画师威廉·亚历山大,英国画家,出身贫寒,是英国坎特美斯顿城一个马车画匠的儿子。他从小看到父亲在马车的车厢上描绘各种图案装饰,受到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15岁时随父亲到伦敦,曾在易卜逊门下习画。乾隆年间曾作为画师随访团访问中国,归国后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使英国和欧洲人民对中国有了形象的认识,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07、目前状态
2019年6月6日,滨海新区博物馆完成展陈补充提升改造工程,将这幅画作纳入展线隆重展出。同时,为建立良好的收藏、展出环境,博物馆为其配备恒温恒湿展柜,用以加强保护,减少外部环境对文物产生的不利影响。
2020年7月30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受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组织文物鉴定专家组,对滨海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评审定级,专家们从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保存现状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将这幅作品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来源:滨海文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