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1-04-15 收藏 0 1

tt.gif



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













国 家 宝 藏



每一件文物,

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


每一种文明,

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为探究中华文化宝库资源,欣赏文物之美,了解其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广大读者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特推出“国家宝藏”系列推文,带读者走近一件件文物,一同守护和传承中华文明。


今天,便随我们一同走进第一期——新石器时期,聆听贾湖骨笛的华夏初音,感受玉琮之王的玉魂国魄。



第一期:

走进新石器时期之贾湖骨笛、玉琮王


 贾 湖 骨 笛

——华夏初音

贾湖骨笛,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距今9000~7800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先后被发掘出40多支。多为七孔,个别为二孔、五孔、六孔或八孔,按照年代早晚,依次可以吹奏出五声、六声至七声音阶。骨笛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管器。其出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历史。


在贾湖骨笛出土之前,人们认为在先秦之前只有五声的调式,七孔骨笛的出现改写了这一历史,它可以吹出标准的七声音阶。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 贾湖骨笛的古往今来 <<<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它把中国音乐文物的源头一下子推到了距今8000多年前,是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奇迹。

——马萧林  河南博物院院长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它展现出一幅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互辉映。

农业耕作、陶器制作、结网捕鱼、畜牧养殖、纺织缝纫、乐器制作、符号刻画、阴阳观念……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在贾湖一一成了事实。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到在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自1983年起,国家和省、市、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复查,30多年发掘8次,40多支截取(鹤类禽鸟)尺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重现人间。

1986年5月,考古专家张居中和他的同事在清理M78号墓时,忽然发现,墓主人股骨旁,放置着两支基本完整的骨器,形状很像今天的笛子,管身上还有7个大小一致、排列均匀的接音孔。

1987年5月14日在M282号墓再次发现两支骨笛,其中M282:20的测音和试奏确定了骨笛作为乐器有大致音程关系等相关音响数据。


多年来,考古界、音乐界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但专家仍提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谜团:贾湖骨笛的音孔直径仅为0.1~0.3厘米,但细致而圆整,贾湖人钻孔的工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其中一支骨笛留下的三处计算开孔的痕迹,使我们对贾湖骨笛制作的复杂过程充满好奇。究竟先民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音孔位置的?8000多年前的贾湖人,在没有任何调音工具的情况下,居然能制作出任何音程都不超过5个音分差的骨笛,其中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



《国家宝藏》之贾湖骨笛视频节选



视频来源于网络



千年古乐,传承不灭


音乐是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离不开的元素。音乐就是文明,就是华夏文化的一种最具体的表现。我们不仅是学习音乐,更要知道,这音乐从何而来,并有责任传承历史。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管乐器,对于世界音乐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它让我们见证了史前先民对乐音的感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从二孔到七孔、八孔,从无意到有意,贾湖人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值得今天的每一个人学习。




 玉 琮 之 王

——玉魂国魄

“琮(Cóng)”为我国古代礼器,是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先民创造的一种沟通神灵天地的法器。其后,在山西陶寺文化(前2400年左右)、广东石峡文化(前2900年左右)和甘肃齐家文化(前2000年左右)中,都有玉琮的存在,尤以良渚玉琮最具代表性。


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反山12号墓的玉琮,因体量庞大、制作精美、纹饰复杂,被称为“玉琮之王”。通高8.9厘米,重约6500克,直径约17厘米,器形外方内圆,装饰性线刻细若游丝,1毫米内刻有四五根细线,根根清晰笔直。琮体呈几何体构造,可多视角观看,四面四角用浮雕技法雕刻了“神人兽面”图案,上面为戴羽冠的神人,下方为神兽,四个棱角上的兽面纹两侧各有一只神鸟守护。这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也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玉器见证了中国古代礼制的形成过程,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实证。

>>> 玉琮的古往今来 <<<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出自《周礼·春官》,是中国古代用玉礼拜天地四方、“藏礼于器”思想的表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的国家,至少有8000年历史。玉是美好和高尚的道德象征,是等级和身份的标志,是宗教和礼制的一部分,对于建立、维持早期复杂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按年代算,良渚玉器不是最古老的,但玉文化在这一阶段有了质的飞跃。良渚时期已经形成了包括玉琮、玉璧、玉钺和玉锥形器等一套玉器体系。其中,玉琮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发展出多种复杂的琢刻技术。它不同于玉璧、玉钺的平面造型,而是呈几何体构造。良渚玉琮的流传和影响非常广泛,在良渚文明之后1000年的金沙遗址中仍可见。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古时,玉琮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一起,被统称为“六器”,是祭祀用的重要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玉琮还被认为是权贵的象征。从出土的玉琮来看,墓主身份越显赫,随葬的琮和璧越多。通过用玉制度来表现身份的差别,包括等级、性别,甚至地域,良渚玉器开启了中国“藏礼于器”的传统。


良渚文化最突出的成就是玉文化。良渚仅反山和瑶山两处墓地就出土玉器近6000件。且工艺高超,就是在当今,也让人望尘莫及。


——方勤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1986年,反山墓地的发掘是良渚遗址考古的一个关键节点。反山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掀起了一次玉文化研究的高潮。


良渚玉琮如同一只望远镜,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一个起点。良渚因其发达的生产力、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完整的礼仪制度,被视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具有重大价值。



《国家宝藏》之玉琮视频节选


视频来源于网络



良渚文化,千古传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良渚遗址就是这5000年的一个起点。透过玉琮,我们看到了规划有序的良渚古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良渚社会深彻的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


如果说1000年前看北京,2000年前看西安的话,那么5000前就要看杭州良渚!玉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物力证,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日月轮转,动静无常。

跨过中华五千年的岁月,

文物,

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延续着中华的文脉。


从今天起,让我们一同,

守护国家宝藏,传承中华文明!



主办单位:

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

022-84925899



来源: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