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1-01-13 收藏 0 7

1(1).gif

宫廷补绣

秒“布”可言




12月12日,在文化中心举办的赶非遗大集活动中,汇聚了滨海新区非遗传承人,他们各个是能工巧匠,一件件作品经过精雕细琢,活灵活现的呈现给现场观众,让大家近距离欣赏非遗的传统魅力。在宫廷补绣展示位上的这位传承人便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大港宫廷补绣第三代传承人,魏玉梅。

魏老师作品《三兔飞天藻井》


魏玉梅,天津市滨海新区人,自幼耳濡目染,跟母亲学习绣花、刺朵,酷爱美术。1989年在大港石化公司从事美协工作,1992年开始打造宫廷补绣(布贴画)的传承群体,她用二十余年时间和石油女工们一起将宫廷补绣培养成为知名的非遗项目。


专注祖传技艺,几十年探索出新知

宫廷补绣起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又称布贴画,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好、内容丰富的民间手工技艺。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写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说的便是这项技艺。“我所传承的项目宫廷补绣(布贴画)最早起源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夏庄村,后兴起在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历经四代传承。”说起这项祖传技艺,魏老师向我们介绍,宫廷补绣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传承人就是她的姥姥和母亲。童年时,她经常看着姥姥和母亲做宫廷补绣,耳濡目染之下,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这门传统工艺。



1992年起,魏老师开始带领大港石化公司的女工们开始宫廷补绣(布贴画)创作,探索出一条“以培训促创作,从业余出特色”的职工美术创作道路。为了解决大多数女工缺乏专业美术知识的问题,她陆续举办了素描、速写、色彩、布贴画技法等专业培训班,循序渐进地提高女工的创作水平,不断充实扩大骨干队伍。“没有原材料,我多次去天津市里寻找购买,带领女工们边学习边创作;没有可参考的书籍、画刊,我启发她们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可创作的素材。”魏老师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经过28年的努力,宫廷补绣创作队伍也由最初的4、5个人,发展到如今拥有创作骨干40余人,魏老师和她的传承人团队完成了对宫廷补绣的传承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技法和艺术,其作品兼具装饰画的炫丽色彩、版画的高度概括、国画的意境风雅,蕴含着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实用美。既具备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写意、写实、写趣风格”,也具备现代绘画“动心、动感、动情”风格,平凡中透出清雅、朴实中蕴含俏秀、古拙中蓄积轻灵、跳跃中展示蓬勃。


魏老师作品《水乡春色》

享誉海外,宫廷补绣走出国门

宫廷补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28年来创作积累的千余幅作品,代表着不同的时代记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宫廷补绣的发展承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能够走出国门向海外朋友介绍这项中国传统技艺,魏老师显得格外自豪。



2000年3月,创刊于1950年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画刊《中国》,以汉、英、法、德、日、拉丁等11种种文字,面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版报道了“大港石化女工布贴画”。


2005年10月,应邀赴罗马参加“意大利·天津”文化周活动,为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了努力。



2017年,宫廷补绣作为天津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推介项目十佳项目之一,先后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市,英国伦敦市和爱丁堡市展示交流,展现天津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魏玉梅将制作的精品带到海外,其中有代表中国国粹的京剧脸谱作品、代表中国名胜景区的作品,得到外国朋友的赞赏和好评。


魏老师作品《水乡夏日》

用心经营,授徒传艺步履不停

 从魏老师传承宫廷补绣至今,先后参于此项技艺学习的爱好者达百余人。如今,她也开始带徒弟,将宫廷补绣这门非遗项目传承给了第四代传人,她说:“民族传统艺术要想发展,就一定要与时俱进,另辟蹊径,我希望这门手艺在我手里能发扬光大,更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将它不断创新,一直传承下去。”谈及未来发展规划,魏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


魏老师在给非遗小传人讲解


魏老师走进老年大学为大家带来公益讲堂


宫廷补绣进校园


2019年,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拉开了帷幕,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开始每周两次走进校园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宫廷补绣工艺。未来她和她的团队将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利用暑期办好小传承人培训。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和启发,只培训技术还是不够的,魏老师还将带领传承人外出采风,到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素材及创作灵感,努力创作出具有生活气息及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魏老师最后说到她和她的宫廷补绣团队还将积极宣传非遗项目,全力支持新海新区的非遗文化事业一步步迈向辉煌。


魏老师作品《水乡春色》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