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忆叫舌尖
○○○
“
舌尖上的档案
是生态城图书档案馆推出的一档全新档案栏目
小编将带领大家以美食为窗口
解读滨海地域本土文化——通过美食
给大家建立一个有滋有味的舌尖档案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方水土上生活的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常被打上深深的烙印,方言、饮食习惯、习俗等等无不彰显特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泛地社会交流正在使这些烙印淡化,在汉沽方言和海鲜吃法的变化中可窥一斑。
汉沽方言有个儿化变音的毛病,因此许多海鲜本地名称与外地名称对不上号,比如大沽全海笋。大沽全海笋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海边常见的海鲜,汉沽方言叫海cī或海zī,曾经有人写成海鮆。它是一种在较硬的泥地上穴居的鲜美贝类,外观与“象拔蚌”相似,两壳像蛏子一样抱合,形状呈长卵形,贝壳的表面布满锋刺,常把挖它的人没有防护的手划破,所以一些外地渔民叫它刺蛏,由此可见写成海刺较为合理。
大沽全海笋的名称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它在天津滨海地区确有出产,近几年来在北塘河口一带常有人采挖,当年的大沽口(海河原出海口)也是它的重要产地之一。不过,在汉沽渔村50后渔民的记忆里,它多出产在大港边。在一些大水汪子较硬的岸边(水中),也或是汪子中潜伏的埝梗上,海刺从洞口里探出“尾巴”(出水管)获取食物,采挖的人们常把它当目标。
海刺全年都能挖到,最肥美的季节在夏天。汉沽海下人有句老话,“汉沽海鲜(贝类)四大鲜,鲜蛏、蛤肉、海刺、桃花蚶”,它的鲜美不言而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新天津生态城原始渔村里的男孩子们,常在夏季下水洗澡时“搂草打兔子”——一举两得。他们在炎炎夏日,来到有海刺的大港里,在频繁的潜水过程中,一只只海刺被挖了出来。孩子们全然不顾溺水的危险,也不怕双手划痕的伤痛,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家长们看来太不可思议,而那时的人们觉得这是孩子们成长锻炼的过程,还有就是舌尖的思念之情。
在老蔡家堡,夏天时吃海刺有道特色菜——海刺打卤面。
海刺长得跟象拔蚌比较像,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象拔蚌只吃“尾巴”(出水管),而海刺除去壳浑身能吃。海刺的壳很有意思,它很锋利但很脆,闭壳肌所在的地方有两个刺插进身体里,取壳的时候要注意别把它断在里边,吃到它会硌牙。海刺的身子像八带鱼的头一样。新鲜的海刺做熟了,常会看到里边有一段晶莹的如粉条一样的东西,不懂的人以为它是寄生虫,其实是一些贝类特有的一样东西——晶杆儿。晶杆儿是饱含消化酶的消化器官,不仅营养丰富,还是贝类海鲜鲜美的一个标志。蛏子在最鲜美的季节最新鲜的时候才会有这个晶杆儿。海刺的尾巴又鲜又脆,格外鲜香。蔡家堡人喜欢用新鲜的海刺打卤,去壳以后洗掉腮上的泥垢,或者把腮扔掉,把身体和尾巴分开,尾巴切成小节,这样就可以下锅打卤了。海刺打卤,以海刺为主料,配以豆角、小土豆块、粉头、木耳等,将熟时用淀粉勾芡,一锅鲜气十足的海鲜汤卤就做成了。捞上半碗面条,或是用半碗大米饭,把它盖在上面就可以尽情享受了。
用海刺炒菜、滚汤,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海下人常用它炒韭菜、圆白菜,冬天时炒大白菜,海刺会把它的鲜美无私地分享出去,由此深得本地人的喜爱。
现在走进汉沽城中的渔家菜馆,常会有馇海刺这盘“硬菜”,不过这道菜十有八九是“象拔蚌”的出水管。打开中新生态城舌尖上的档案,了解你不了解的本地海鲜秘密。
味蕾是最忠诚的记忆
相比声音、画面
味道似乎更长情,世界再大
总有一种味道牢牢地粘在记忆深处
偶尔被勾起,便回味无穷
而这些过去的点滴
脑海的味蕾”都为你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