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20-03-12 收藏 0 11

方案3-修改.png







  宣 纸




 “轻似蝉翼白如雪, 抖似细绸不闻声。”

这说的是宣纸。


宣纸,多么轻妙的两个字,仿佛是有重量的,那重量又是微妙的,夹带着一个城的历史,这个城便是宣城。树木变作木浆,木浆淘做纸张。只有宣城的青檀树可以制成白如雪的宣纸。


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画家刘海粟赞美宣纸曰:“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这其中一个“韵”字,精妙地概括了宣纸的作用。宣纸具有墨韵万变、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搓折无损等特点。

清代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评论说:“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用于书写绘画,既能以水导墨,又能以水抗墨,素有“墨分五色”之誉,即一笔落纸,“焦、枯、浓、淡、湿”跃然而显,浓淡清晰、层次分明、润墨均匀。


唐代韩滉《五牛图》


宣纸受墨后不起皱、不变形,能够层层加墨,浓淡笔痕不对流,保留浓淡笔触,富于立体感。无论是泼墨、破墨、积墨、水墨等各种技法,都能在宣纸上表现出“韵”味来。

中国画大师傅抱石说:“自安徽的宣纸被认为是书画的最优良的材料而普遍以后,宣纸就成了中国画最重要的东西。几百年来中国画的样式,多少被它支配了。”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最早的宣纸实物现在比较公认的是安徽省博物院所藏张即之的《抄经册》,距今约八百年。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笔墨讲究,浓淡干湿,极富变化。《富春山居图》虽已历经六百六十余年的世事沉浮,但保存基本完整。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卷》


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明唐伯虎《墨梅图》也为宣纸纸本,距今约五百年。

就这么一张张薄薄的纸,它的生命力却如此之强。正因为有它作为载体,今天我们才得以看到这些精美的作品,通过泛黄的画面去体悟“咫尺千里”的艺术境界。

鲁迅曾说:“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温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其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


 宣纸分类



  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


生宣是生产后直接使用,一着水色,便向四外渗化,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生宣。


生宣画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适宜于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楷隶书写。


熟宣画


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吸水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半熟宣书法


在宣纸光辉的背后,匠心独具的手艺人不可或缺。

宣纸主要以泾县当地青檀木树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其制作工序按粗略计算,选材、制浆、捞纸、晒纸、检验和剪纸6大步骤,而细细地分出来,则需要140多道工序。从原材料到一张纸可能需要2年的时间。



其中,捞纸、晒纸和剪纸,几乎决定了一张宣纸质量的优劣。

而捞纸,则是整个宣纸制作的核心,也最难掌握。

捞纸需要两位默契的师傅相互配合,一位“掌帘”,一位“抬帘”,他们需要使用竹篾制作的纸帘,将纸浆从纸槽水中抄制而出。纸张厚度全凭经验,但成纸重量的标准却被限制在±1克范围内。



随着书画纸的发展,宣纸的产量逐渐受到影响。原料经济效益差,繁琐的制作工艺,这些问题同时制约着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

即便在高端书画市场,宣纸依然很抢手。但在宣纸厂,一线的手艺人大多还是老师傅。

宣纸不是一个简单的手工制品,它更是一个文化产品,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国家名片,它需要每一辈人的传承与发扬。



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

以宣纸为载体光耀千秋。

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

古老的宣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

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广场舞大会线上风采展示网络投票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