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2019-04-12 收藏 0 33


135编辑器

4月10日,在滨海新区文化馆汉沽馆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大鼓、铙钹和飞镲3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沽飞镲”的表演实物入藏滨海新区博物馆。


图片9.png


据文化馆汉沽馆区工作人员张春勇老师介绍,大鼓、铙钹和飞镲这三件实物是汉沽飞镲传承人赵满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表演时经常使用的,它们不仅见证了赵满宗老师作为汉沽飞镲传承人的传奇人生,还记录着文化馆汉沽馆区为非遗传承所做的不懈努力,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批实物入藏滨海新区博物馆,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上彰显作用。


图片6.png

今后,滨海新区博物馆将继续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努力丰富馆内文化资源、促进资源合理调配,推动信息共享,为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图片5.png

20世纪80年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满宗使用的大鼓最大直径75厘米,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变化。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是“汉沽飞镲”表演时引导、配置乐器,一般用于舞者出场、步伐变换、舞蹈高潮时刻。


20世纪90年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满宗使用的铙钹铙钹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是“汉沽飞镲”表演时的配置乐器,一般用于舞蹈高潮时刻。


20世纪90年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满宗使用的飞镲响铜制,钵形,外观与铙钹十分相像,体较小,厚度比铙钹稍薄,顶圆。在“汉沽飞镲”表演时,演奏者双手各拿一面镲,互相敲击发出声音,伴随舞蹈的节奏,有韵律的敲打。

图片10.png


图片7.png


汉沽飞镲


图片8.png汉沽飞镲”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因为汉沽人以前靠打渔为生,每次出海前都要打飞镲祈福平安,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民俗活动。

 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汉沽飞镲列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

传承人赵满宗


图片11.png赵满宗是汉沽飞镲第三代传承人,从艺50多年。2008年被认定为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1971年即组建了“天化飞镲队”开始传授飞镲技艺,2002年退休后,先后组织传授数十支飞镲队,其中“渤海金龙飞镲队”最为著名。赵满宗老师多次率队参加天津市文化局、天津电视台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前往北京、香港现场表演,受到当地市民的热烈欢迎。2007年参加全国群星奖大赛,并获得优秀表演奖。他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将“太极拳”拳法融入飞镲表演,创编出适合中小学生练习的“太极飞镲操”,有力地推动了飞镲艺术的传承普及工作。


投票专题
2024滨海新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群众满意度调查
热门活动
微信订阅号